當前,金融數字化轉型正踏入“深水區”,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攜手,聚焦核心系統改造、AI應用、數據安全等關鍵領域,正合力繪制轉型新圖景。
在2025中國國際金融展期間,海光信息在展位上舉辦了“金融數字化轉型新實踐”為主題的圓桌論壇。金電信息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健肅提到,金融機構需進行企業級架構的改變。這需要各方廠商,更好地站在用戶的角度上,共同探討下一步計劃。
行業面臨的挑戰是什么?中國工商銀行軟件開發中心高級專家林歡哲給出的答案是:在自主創新的轉型過程中,軟硬件適配是金融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他分享了通過前期的充分準備、全面評測與模擬對比,同時與海光等廠商緊密合作,在國產數據庫應用中,提出了162個優化需求,還有發現了108個問題,最終成功實現了核心系統的平穩轉型。
朝陽銀行科技部總經理李保生提到了采用了海光C86架構進行核心數據庫的架構遷移,不僅成本基本與原來持平,性能還提升了12倍左右。在年終業務處理時,時間大幅縮短,有效兼顧了成本、業務連續性和技術兼容性。
“我們還是希望自己的信創產品能夠更好地與銀行原有的應用軟件應用系統能夠融合到一起。”海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金融行業技術總監紀鐘告訴第一財經,生態兼容性是海光芯片的最大優勢,他類比一些海外知名的芯片公司獲得成功是在于其強大的生態體系,而非僅僅芯片技術。
海光處理器的安全優勢在于內置專用安全模塊,深度集成國密算法體系,全面支持可信計算與機密計算架構,可滿足等保 2.0 四級及以上高等級安全要求,在 AI 訓練集群、金融大數據中臺、開放銀行平臺、多方聯合建模、智能精準營銷及實時風控引擎等場景的規模化應用上也已有實踐。
除了要承接過往融合,為未來做好準備同樣重要。當下每三個月更新一次的大模型,預示著未來3到5年內人工智能將有重大突破,對事物有著深層次理解的世界模型也在加速落地。紀鐘注意到金融機構正嘗試將人工智能技術如DeepSeek與傳統模型結合以適應業務模式的重構升級,而要想做更貼合業務需求的方案需要的是生態的共同努力。“通過光合組織這樣的生態合作,旨在從業務角度出發,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快速創新、獲客和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需求,而不僅僅是追求技術的最新迭代。”他說。
“更多還是從業務角度入手,看業務需要怎么去轉變,怎么用人工智能技術來配合業務的改造,而不是為了使用中臺而上中臺。”紀鐘告訴記者。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