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非遺傳承,是激活鄉土文化基因、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這條路上,一位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正以匠人之心,日復一日地堅守著靛染、鼓樓營造、銀飾鍛制等寶貴技藝。
記者以筆尖與鏡頭聚焦這群守藝人,記錄他們如何在守護技藝本真的同時銳意創新,讓古老智慧煥發新生,并真正轉化為當代價值。讓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日常,聆聽那些關乎匠心、關乎傳承,更關乎鄉土生活根脈與未來的動人故事。

步入肇興侗寨游客服務中心,入口處的“銀緣閣”銀飾店赫然在目。爐火映照中,店主黃能正凝神于指間游走的銀絲。那細絲在他手中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悄然纏繞,化作一只蝴蝶振翅欲飛的觸須——每一絲弧度,都是對器物之魂的無聲雕琢。
黃能是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家族銀飾鍛造技藝的第七代傳人。他的童年便在叮當錘聲與爐火光影里穿行,從小就幫著清洗父輩打造的銀飾。“小時候只覺得好玩,哪知道是扛起一門沉甸甸的手藝?”他追憶道,爐光映照著他臉龐上的皺紋,亦如歲月刻下的銀飾紋路。
2002年,心向遠方的黃能離開父母與熟悉的山寨,獨闖凱里。時代的洪流中,寨子里年輕身影紛紛流向城市,他也渴望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錘煉自己。然而現實并非坦途:“那時最難的是適應市場。我們祖傳的銀飾風格厚重雄渾,可城里人卻偏好玲瓏精巧。”日間他在銀飾店打工謀生,夜晚則潛心鉆研,在傳統之根上悄然嫁接現代審美的嫩芽——這份堅守中的蛻變,是古老技藝在時代激流中無聲的傳承。

2015年一次侗寨調研,如同命運輕叩門扉。黎平侗族銀飾的獨特風韻與熙攘的游客人潮,瞬間點亮了他心中的火花。次年,“銀緣閣”在堂安侗寨落地生根。黃能談及店名時眼中閃著光:“‘銀’是祖傳的根脈與技藝,‘緣’則希望每位顧客都能因銀飾在此結下美好情誼。”這名字,是他對過往最深的致意,亦是對未來最溫情的期許。
“銀緣閣”開張后,黃能對銀飾制作堅守“小而精”的執著理念,不斷鉆研編絲技藝,潛心學習繪畫,不斷打磨自身技藝。他深知,在五湖四海游客帶來的多元審美面前,故步自封只會讓傳承成為無源之水。

于是,他練就了一雙敏銳的眼睛,細致觀察每位顧客神情與動作,默默將那些被目光久久停留的式樣和脫口而出的心愿,悉數轉化為設計本中密密的草圖。“有的客人會直接說出想法,有的則長久凝視某一件——這些無聲的聲音都值得傾聽。”黃能說。
如今“銀緣閣”已匯聚十余名工匠,但黃能依舊主理最耗心力的編絲工序。他指尖輕撫過一條銀鏈,仿佛在觸摸時光的肌理:“機器壓制的銀飾,戴不出這般溫度。”顧客們最常訴說的感受,正是能觸摸到銀飾中蘊藏的獨特“人氣”——這份源自手心的溫度,是千篇一律的工業制品永遠無法復刻的印記。

作坊里的爐火日夜不熄,映照著黃能專注的身影。這火焰,熔煉的不僅是白銀,更熔鑄了七代人的堅守與一位匠人面向未來的勇氣。當游客們將一件件帶著掌溫的銀飾佩戴于身,這份古老的手藝便真正融入了生活,在每一次目光的停駐與指尖的觸碰中獲得永恒的生命力。
銀匠爐火永續不滅,不僅映照匠人的執著身影,更將祖輩的叮嚀與未來的期許熔鑄一體。在黃能的指間,銀絲穿越時光,纏繞出傳統與當下相遇的精致圖案。每件銀飾最終所閃耀的,不僅是被淬煉的銀色之光,更是手藝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堅守。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屠琪
一審/陳香琳
二審/周蕓吉
三審/梁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