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9日,在第三十一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貴州展區《貴州文庫》(二期)新書推介會上,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周絢隆結合自身二十余年古籍出版經驗,向嘉賓和讀者分享了關于中國古籍整理現狀與未來發展的見解。

周絢隆肯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幾十年古籍整理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果。他特別提及《貴州文庫》的編纂思路,贊賞其不僅收錄傳世經典,更將地方契約、法律文書等社會史料納入視野,這種方式對更完整、細致地還原古代社會至關重要。
周絢隆指出,當前大型項目多依賴影印出版,雖能快速實現文獻傳播,但本質上屬于簡單搬運。真正的整理應讓無序變有序、艱澀變易懂。他強調,影印雖在基礎文獻未公布時重要,但當核心文獻已基本面世后,應逐步降低影印占比,并轉向“深度整理”,真正賦予古籍新的生命力。
“古籍整理目前還面臨著嚴峻人才的短缺問題?!敝芙k隆說,古籍整理對專業素養要求極高,需精通文獻學、古代漢語、歷史等知識,但受限于相關評價制度、行業經營壓力等問題,人才隊伍成長緩慢,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古籍整理需求。

對此,周絢隆認為,做好古籍整理工作,應明確古籍的性質區別與保護整理,確保真正有價值的文獻成為整理出版的對象。同時,要積極推進古籍整理與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借助技術力量減輕基礎勞動負擔,讓專業人員得以專注于深度研究與整理,提升工作效能。此外,高校和行業要重視文獻基礎訓練,投入資源培養專業古籍編輯隊伍,加強古籍整理人才建設,為中華文化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石。
“我國現存數量龐大的古代典籍,是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對其深厚的思想內容、豐富的知識構成、古奧的語言表述,我們要有足夠的敬畏之心?!敝芙k隆呼吁業界迎難而上,立足長遠,助力中華古籍在新時代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美伊 馬圣耘 漆云 張麗
編輯 徐微微
二審 楊韜
三審 周文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