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屏幕幽幽的藍光,映照著孩子徹夜不眠的臉龐,鍵盤鼠標的敲擊聲,替代了本該書聲瑯瑯的清晨……臨近中考,家住西湖區(qū)的趙女士卻急得焦頭爛額,兒子小宇(化名)今年正讀初三,眼看著就要中考了,卻每天沉迷于手機游戲,說什么都不管用。
“勸他去復習,得到的回復卻總是輕描淡寫:簡單得很,最后兩天再看。”趙女士表示,也嘗試過沒收手機,可沒過多久就發(fā)現孩子又偷偷用手機打游戲。讓趙女士徹底“破防”的是,上周凌晨三點她醒來起身到客廳喝水,路過兒子房間時,看到門縫透出微光 ,走進房間掀開被子,小宇像被踩了尾巴的貓彈坐起來,睡衣領口掛著耳機線,發(fā)燙的手機還卡在游戲充值的結算界面。
無奈,趙女士帶兒子來到杭州市中醫(yī)院臨床心理科尋求幫助。
游戲成癮也是病!世衛(wèi)組織已明文歸類
網絡游戲,這個讓青少年欲罷不能的“快樂星球”,卻成了無數家長心中的“洪水猛獸”。孩子沉迷游戲可能不只是貪玩,而是得了一種病——“游戲障礙”。
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19年頒布的權威醫(yī)學指南《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中,首次將“游戲障礙”正式納入精神與行為障礙章節(jié),歸類為“由成癮行為導致的障礙”。
游戲障礙指的是一種持續(xù)或反復地使用電子或視頻游戲的行為模式。其表現為,對游戲行為的控制顯著受損,例如無法控制開始游戲的沖動,也難以在適當的時候停止游戲。并且,游戲成為生活的絕對優(yōu)先項,游戲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遠超其他一切興趣和日常活動。學習、社交、運動、家庭時光,統(tǒng)統(tǒng)要為游戲“讓路”。即使因為過度游戲引發(fā)成績斷崖式下滑、與父母激烈沖突、睡眠紊亂等嚴重后果,依然無法停止或減少游戲行為,甚至變本加厲。
玩游戲玩到不可自拔,“癮”從何來?
杭州市中醫(yī)院臨床心理科、中西醫(yī)結合睡眠醫(yī)學中心主任張永華表示,青少年時期負責理性決策、沖動控制和預見后果的前額葉皮層仍在發(fā)育中,使得他們在面對游戲精心設計的即時反饋和強刺激獎勵機制時,大腦的多巴胺獎賞系統(tǒng)極易被劫持,難以自拔。
同時,家庭氛圍緊張冷漠、親子溝通不暢,或者在學校遭遇人際關系困擾等都會讓孩子在現實中感到孤獨無助、不被理解、缺乏價值感。此時,網絡游戲構建的虛擬世界,便成了孩子們逃避現實、尋求認可、建立社交和獲得即時成就感的“避難所”。
游戲中虛擬世界帶來的強烈感官刺激和即時滿足感,持續(xù)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強大的“積極強化循環(huán)”,讓孩子一步步深陷其中。
“適度的游戲時間可以帶來放松和樂趣,但對游戲產生過度依賴、無法控制,就會影響到學習生活、家庭關系,甚至是身心健康。危害超乎想象。”張永華表示。
長期沉迷游戲者,其大腦神經遞質系統(tǒng)會發(fā)生改變,腦區(qū)結構或功能可能出現異常。晝夜顛倒、飲食不規(guī)律等不良習慣導致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統(tǒng)問題頻發(fā);視力下降、頸椎腰椎勞損、因久坐缺乏運動導致的肥胖及體質下降等問題接踵而至;沉溺于虛擬角色和關系,對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失去興趣和能力,導致其回避真實的社會互動和必要的社交技能練習;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驟降,逃學、輟學風險大增。易引發(fā)或加劇焦慮、抑郁、暴躁易怒等情緒問題;另外,游戲障礙常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抑郁癥、焦慮癥等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共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做好這些,幫孩子戒掉游戲“癮”
張永華提醒,面對孩子深陷游戲泥潭,家長的焦慮、憤怒甚至絕望可以理解,但簡單粗暴的禁止、打罵往往適得其反。理解、尊重、引導和專業(yè)的支持才是關鍵。
以下幾點可以注意,首先,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要做到,避免在孩子面前無節(jié)制刷短視頻、玩游戲。青春期的孩子強烈渴望被當作獨立個體尊重,與其居高臨下地命令“不準玩”,不如坐下來平等對話。同時,用心觀察和發(fā)掘孩子真正的興趣點,增加高質量陪伴,比如,一起打球、騎行、露營、參觀博物館、做手工等。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參與同齡人的線下社團、志愿服務、夏令營等社會活動,體驗真實世界的精彩和人際連接的溫暖。
專家提醒,當家庭干預效果不佳或孩子癥狀嚴重,如完全拒絕上學、有自傷自殺念頭、嚴重對立違抗時,務必及時前往醫(yī)院精神心理科尋求專業(yè)幫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