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智偉 浙大兒院發育行為科主任,醫學博士。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發育行為學組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發育行為學組組長,浙江省神經科學學會孤獨癥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專業方向:兒童發育與行為問題,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學習障礙,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智力障礙,兒童喂養障礙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筆述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發育行為科 竺智偉主任醫師
兒童發育遲緩是指兒童神經系統發育遲緩導致的各個方面的能力落后于同齡兒童,常見的有:運動發育遲緩、語言發育遲緩、全面發育遲緩等。
這些發育遲緩可能是各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的早期表現,比如腦性癱瘓(腦癱)、語言和言語發育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孤獨癥或自閉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多動癥)、學習技能發育障礙(學習障礙)、智力發育障礙等。
因此,一旦發現或者懷疑兒童有發育遲緩,則要積極就診,積極干預,以促進兒童最佳發展。
17個月女寶不會獨走、反應慢
考慮為全面發育遲緩
我接診過一個女寶寶,足月順產,17個月的時候只會扶著沙發移動,不會放手獨走,會發出“爸爸媽媽”音,但是不會明確稱呼。媽媽說平時叫她名字,反應都比較慢,要呼喚好幾聲才會看向媽媽,不會用手指指出熟悉的家人或常見的物品。
“別的孩子這么大都會走會跑了。”媽媽擔心女兒是“自閉癥”,帶著她來醫院就診。
我們經過一系列專業的檢查和評估,發現這個寶寶在運動、語言、認知、交往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均明顯落后于同齡(17月齡)幼兒的水平,考慮為全面發育遲緩。
全面發育遲緩是指兒童在運動、語言、認知、社交等各個方面,有兩個或以上能區的發育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的平均水平。這類兒童除了語言和/或運動發育遲緩以外,往往合并認知發育遲緩,比如學習顏色、大小、數字等有困難,學得慢、忘得快,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噪聲或視覺刺激物的影響而分心,社交發展也有可能受影響,難以理解輪流排隊、分享或參與游戲的概念。
全面發育遲緩的兒童,假如在6歲之前沒有實現追趕,那么6周歲以后可能會表現為智力發育障礙,影響學習和生活。
目前,寶寶還在我們醫院接受康復治療。
出現這些信號
警惕寶寶發育遲緩
發育遲緩還包括運動發育遲緩和語言發育遲緩。
一般來說,嬰兒的粗大運動發育遵循以下規律:1-3個月抬頭,3-5個月翻身,5-7個月獨坐,7-9個月爬行,10-15個月獨走。假如寶寶超過上述范圍還沒有發展出相應的粗大運動能力,則要警惕運動發育遲緩的可能。
3歲以內嬰幼兒的精細動作發育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則要警惕精細動作發育遲緩的可能:3月齡雙手到不了自己口中,4月齡雙手緊握拳頭、拇指內扣,5-6月齡不能伸手抓玩具,7-9月齡不能兩手抓兩物,10-12月齡不會用拇指、食指捏起細小的豆子、線頭等,18月齡不會用勺進食、不會涂涂畫畫,24月齡不會用積木疊起三層塔,3歲不會畫圓。
和運動發育一樣,兒童的語言發育也遵循一定的規律,假如兒童的語言發育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則要考慮語言發育遲緩的風險。
以下是語言發育遲緩的警告信號:滿2月齡不會對著熟悉的面孔或聲音微笑,3月齡不會對著其他人微笑,4-6月齡不會模仿發聲,8-10月齡不會咿呀學語、不會或沒有興趣參加“躲貓貓”,12月齡不會說單字、不會指認物體或圖片,18月齡不會說15個單字、喜歡用姿勢性語言而不是發音表達需要,2周歲時不會模仿用詞、不會按簡單的指令做事,3周歲不會組字成詞并形成短句、不能理解和回答簡單的問題、詞匯量有限、常用無特殊意義的詞,4周歲說的話不能被家庭以外的人理解,不能復述簡單的故事或清楚敘述最近發生的事、句子凌亂、無組織、很多錯誤(包括發音錯誤)。
如何應對兒童發育遲緩?
假如懷疑寶寶有發育遲緩的風險,首先要及時到發育行為科進行專業評估,詳細了解哪些能力發育落后以及落后的程度,同時進行各種必要的檢查,以查找導致發育遲緩的原因;其次,根據評估和檢查結果進行明確診斷和鑒別診斷,排查腦癱、宮內感染、遺傳代謝性疾病、聽力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自閉癥)等相關疾病。
對于部分明確病因的疾病,比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等代謝性疾病可以進行針對性藥物和食物治療,腦積水、腦腫瘤等可以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另外,根據發育遲緩的程度,可以選擇康復訓練和/或家庭干預。父母家人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積極與孩子玩耍,每天開心“三動”:運動、勞動及互動。
發育遲緩的兒童需要定期進行復評,以了解康復干預效果,根據效果進行治療方案的調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