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不锈钢雕塑_山东玻璃钢雕塑_济南旭日设计制作公司

幣圈網

他一次次穿越西伯利亞,見證蘇俄的前世今生

“讓我們遠離康莊大道吧。”他對他的向導說,他的向導是個雕塑家,他的雕塑很少有機會展出……雕塑家的鄰居是一位陶瓷設計師,他發起了一項運動,他給城市劇院做了室內設計,他所在的城市,正在一點一滴地變成一個藝術博物館……陶瓷設計師的鄰居是一個作曲家,他在給自己的國家寫音樂……

“讓我們離開康莊大道吧”——帶著筆的旅行者會重復這句話,在心里一刻不停地念這句話。就像聾人往往也會是啞巴,帶著筆的旅行者通常也帶著書,行囊里的書,頭腦中的書。這是一種民族志的態度:在一個城市,進入狹小的道路,下沉到居民的生活,日常的生活。詞語總歸是貧乏的,我們不得不用讓人泄氣的“日常”一詞,來概括那些閃閃發光、瞬息萬變、因人而異的景象。

跟著卡普希欽斯基,去看到一個地方的人的日常——就比如埃里溫(亞美尼亞首都)人的日常,就比如一個雕塑家、一個陶瓷設計師、一個作曲家的日常。那是他諸次訪蘇中的一次,時間是1967年。這次訪問,他在書寫時告訴讀者,只有區區幾天。那不要緊,他會回來重訪,正如他會重訪莫斯科,重訪第比利斯,重訪西伯利亞,并且在寫《十一個時區之旅》這本書時,一次次重訪他的記憶,重訪記憶里他讀過的書、聽過的話、觀察過的人。

他是個一刻不停的記者,他的文字擁有一種可信度,而在可信度之上,更有一種通過刻苦磨煉而形成的平衡感。在書的開始階段,他就說自己是馬林諾夫斯基的追隨者。馬林諾夫斯基則是民族志田野寫作的開創者,這種寫作,強調的是讓閱讀者產生“身臨其境”感,并非體驗作者所體驗的那種現實,而是體驗到“文本中的現實”,文本,不是靠含有眾多專業概念、眾多細節,來讓讀者覺得它“真實”的,相反,應該讓讀者明白文本對現實——主要是指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做了必要的、實質上的扭曲,同時樂意耽留于其所創造的情境之中。

“車輪單調而固執的轟隆聲,越來越難以忍受,在夜間尤為嘈雜:人被囚禁在那轟隆聲中,就像待在一只顫動、搖擺不定的籠子里。我們遇上了一場暴風雪,雪突然間封住了窗戶……我沒辦法跟任何人開啟談話……我周圍都是空虛;都是焦土。都是墻。原因并不神秘:我是一個外國人。”

卡普希欽斯基的書中,他重訪的旅行記憶中,1958年的這一次從東向西穿越西伯利亞抵達莫斯科之旅,一定是會讓人留下印象的。而像上述這樣的回憶也是不可能不信的。因為它符合一般人的“前認識”——西伯利亞就該如此,寂靜,人在車上,沒話可說也不想說話,與同車的他人之間,也只有沉默的隔絕,假如此刻來了一個和藹可親、端茶送水的服務員(就算真有這么個人),那可就“出戲”了,文本的情境不容許。

他寫了從車窗看出去的黑夜,寫了窗外的暴風雪:黑中襲來的白和被白覆滿的黑。在這段短章的末尾,當火車即將抵達莫斯科時,他寫起了從別爾嘉耶夫書中讀到的俄國的尺度對人心的影響。最后,樹林出現了,公寓出現了,自然景觀應該讓位于城市生活了,而他的筆也停下了。

“乘務員從包廂里收走了床單、枕頭、兩條毯子和一個茶杯。

過道里擠滿了人。

莫斯科。”

對1958年之行的回憶到此結束。對莫斯科?沒有任何回憶。我相信,他不是沒有記憶,而是想讓文字中的西伯利亞“情境”無限延伸,淹沒其他。他是多么會寫。

卡普希欽斯基寫過一本《記者自畫像》。在書中,他說自己是“從我的旅行中寫作”,“寫作中有一種自我主義的成分:我可能會抱怨熱,抱怨餓,抱怨疼痛”。這個內部視角,就如同他在寫西伯利亞火車之旅時使用的視角那樣,是必需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就算他寫到旅途中讀的書,你也可能看出“在途感”,而不是在寫作的時候翻開一本書查抄相關文字的感覺。

然而,他還是要面對一個根本的問題:讀者為什么要信這個自我主義的“我”?或者說,為什么我在途中的抱怨、牢騷值得寫入我的書,值得讀者看?

那么我們還得把書往前翻。在1967年訪蘇之前(把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加盟共和國都瀏覽了一遍),1958年西伯利亞之旅之前,他就已經有了與蘇聯的初次接觸:1939年9月底,在家鄉平斯克,他看到了紅軍,看到了他們的滿臉汗水、怒氣沖沖,看到了一個醉醺醺的文藝兵向教堂尖塔開火。那時他才7歲,不可能有什么明確的記憶,然而這短暫的印象化、文學化的第一章,就是一個宣言,或謂一個宣言性的解釋框架:我有權寫蘇聯的事情,我有權時空穿越地寫,我有權寫,每一句話都以“我”開頭地寫。

因此,在確認有關民族志寫作的基本立場之上,卡普希欽斯基化作一個蓋章手,在自己每一頁文本里深深地蓋章。“我”無所不在,到處留痕。1967年,在土庫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一個名叫拉希德的人,在給卡普希欽斯基講了關于運河的遠近歷史后,從河里舀了一壺水給他喝:這就是一個表明“我”親歷的細節。在撒馬爾罕,“我”隨一個知識豐富的向導看了帖木兒大帝的墓。在埃里溫,“我”遇到一場大雨,“我”先后接觸了本文開頭提到的三位藝術家,透過他們,“我”描繪出一個十分重視文化藝術的亞美尼亞首都,并順滑地進入到擁有悠久的文化書寫史的民族傳統里。

“蓋章”一詞,僅僅是從今天的打卡旅游里借來的,絕無貶低這本書的寫作質量的意思。卡普希欽斯基極為鄙視游客,讀他寫下的任何一段文字,都不可能想到“他去這里玩了”;在他的游記里看不到輕松,歷史的沉重、文化的嚴肅,都浮現在他與每一個人的談話的背后。書中最大的篇幅,當然給了1991年蘇聯解體前后的訪問紀實,卡普希欽斯基所與談的每一個人,都同時關心著自己、本地區、本國家的迫近危機。政治在那個時刻完全吞沒了觀光的余暇。

但我們也會發現,他在小心地維持平衡,既處處宣布“我”的在場,又拒絕加重這種在場的意義,免于顯得自戀。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一心想沉浸于例外、被遺忘的角落和后院”,他對世界的中心不感興趣,對康莊大道不感興趣——莫斯科是個舞臺,一個又一個的劇組上去,下來,入場又退場;莫斯科是個車廂,乘客上車又下車;莫斯科是一條擠滿等著下車的人的車廂過道,是一段記憶的可有可無的收尾……但在這樣處理的同時,卡普希欽斯基是在不斷調整自己的位置的。他是“自我主義”的,但他避免“自我中心主義”。

“偶爾才能發現一些城市,像戈壁灘或撒哈拉沙漠中的綠洲一樣與世無爭,過著自己的生活,仿佛不受束縛,與任何事物都沒有聯系……”

1989~1990年,蘇聯進入最后時刻,卡普希欽斯基再度前往那些加盟共和國,以及大片的前途不明的地區;他再度來到西伯利亞,寫下了上面這些口氣淡漠的話。他又說:“高加索陷入火海”,中亞五國持續爆發血腥的騷亂——這都是他到訪過的地方,但并沒有因為他重訪而再度重要起來——“世界早已習以為常”,這些騷亂、摩擦、戰爭都“發生在蘇聯的邊陲”,“發生在俄羅斯之外,遠離它的軀干”。

既已在邊陲,既已切身體會零星小城的與世無爭,我,一個記者,又怎能不克制自己成名立萬的個人野心,怎能不保持一個見證者、記錄者的謙卑呢?如果卡普希欽斯基(2007年逝世)知道有打卡蓋章這回事,我想他會淡笑一聲,樂于承認自己不過是個蓋章人的。

他一方面鄙視游客式的體驗和寫作,另一方面又要做到謙卑。保持謙卑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把身為文本創作者的自己也置入文本之中:他既從旅行中寫,也從文本中寫。他經常引用自己帶著讀的書、讀過的書里的內容,例如,在從埃里溫前往格魯吉亞第比利斯的路上,伴隨著簡略的沿路描述,他插入三段文字,它們出自中世紀一位亞美尼亞歷史學家的《歷史之書》,三段話分別講的是紅寶石、瑪瑙和鉆石。更使我驚喜的是,他在緊隨的下一章里,居然提到了法國作家圣埃克蘇佩里的《風、沙和星星》:

“還記得圣埃克蘇佩里的《風、沙和星星》嗎?1926年,作者還是初出茅廬的飛行員,他計劃從圖盧茲出發,穿越西班牙,飛往達喀爾。當時航空技術剛剛起步,飛機經常出現故障……于是他決定咨詢一位資深的同事亨利·吉約梅……”

他就這樣,讓一個與格魯吉亞、與第比利斯、與蘇俄、與1989年這個時間點看起來完全無關的文本,出現在了自己正在書寫的這個文本里。圣埃克蘇佩里的世界和1989年秋的格魯吉亞是兩個世界,它們怎會有關?可是讀下去,就知道它們的確是有關的,太有關了,卡普希欽斯基從他訪問的格魯吉亞人身上,看到亨利·吉約梅的特質。他人文本里的感受和思考是多么重要,人需要通過與文本的持續交流,形成了和人持續交流所需的感性。

當然,這種跨文本的旅行,總歸有一點迂腐感;格言警句引得再好,再準確,作者終不免于做作之譏。這是“文化游記”難寫的一大原因;另一個難寫的原因,在于資料越來越容易獲得,講歷史、說典故,看上去也會越來越像是“摘抄”。卡普希欽斯基此書問世于1993年,那時還沒有維基百科,沒有唾手可得的網站、圖片和現場視頻,但看得出來,他已刻意避免在講述比如莫斯科救主大教堂建造、拆毀、再建造的過程時,使人產生讀歷史資料的感覺。

他需要避免的事情太多。這本書粗看頗為寫意,率性地詳略,無數段落戛然而止,細看則是如履薄冰。他不斷地警惕那些常見的陷阱:以偏概全,自嗨,資料堆積,掉書袋、“到此一游”的味道……再小的城市,一個人也不可能窮盡所有角落,在地理的寬度(覆蓋“十一個時區”)加上生活的深度面前,一個寫書的記者必須戰戰兢兢,為自己的說服力戰戰兢兢,為自己這一趟書寫能否成功地確立意義而戰戰兢兢。

在我看來,他是很成功的,我第一沒覺得他“玩”了太多地方,第二沒有嫌他知道得太多,第三也不覺得他標榜過自己的累次在場。我們處在一個慫恿每個人都標榜“我在場”的時代,一個朝每個人的手里分發圖章和旅游護照的時代,卡普希欽斯基卻以虔誠的態度,守住一個民族志書寫者的本色,讓我相信他的經歷具有充分的文本真實,同時,他收集隱喻,收集立體而典型的人物,不卑不亢地將它們排列在文本中。

這些隱喻里,最大的一個,當然就是救主大教堂200年的建造、拆除和重建史,它被作者視為喻示了俄羅斯文明的穩定和不變。卡普希欽斯基是法國“年鑒派”史學的忠實擁躉,他明白,要想論證一種文化的偉大,只有探入時間的長河,而如果探入得夠深,那么這偉大也就自然浮現了。他當然確信,這龐大的國家背后是一個偉大的文化,它是任何腥風血雨、任何動蕩、任何個體和集體的苦難都無法遮蔽的。

《十一個時區之旅》

[波蘭] 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 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理想國2025年1月版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上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字 | 亚洲热播 | 欧美激情_区二区三区 |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 疯狂撞击丝袜人妻 | 轻吻也飘然在线 | 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成人亚洲精品777777 | 福利在线视频观看 | 久久精品九九 | 亚洲妇熟xxxxx妇色黄 | 超级碰碰青草久热国产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利 |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 | 午夜激情影院 | 国产农村1级毛片 | 日本a级片在线观看 | 性xxxx视频播放免费 |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 色欲老女人人妻综合网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 欧美日韩三区 |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色人影院 | 亚洲福利视频精选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观看 | 日本视频色 | 免费四影虎ww4hu10 | 国产熟女乱子视频正在播放 | 一本大道色婷婷在线 | 亚洲精品一区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