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寵物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寵物主人愿意為寵物的健康投入更多資源,可以轉嫁寵物醫療成本的寵物險作為一種新興的保障方式快速發展,近兩年部分險企的寵物險保費增長率超過100%。
盡管如此,寵物險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痛點和挑戰。一方面,部分經營寵物險的保險公司面臨賠付成本高,甚至虧損的局面;另一方面,消費者卻認為寵物險限制多、賠付少。
多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這一矛盾其實是由寵物醫療市場的不規范、寵物險產品設計的不完善以及用戶對保險產品的理解不足等多方因素造成的。因此,行業的規范化體系亟待構建和完善。
“藍海”市場潛力巨大
派讀寵物行業大數據平臺發布的《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消費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犬貓數量已突破1.2億只,城鎮犬貓消費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
隨著“寵物經濟”的蓬勃發展,愛寵們的健康消費也日益增長。“人病了還能走醫保,寵物一生病就是自費VIP”這樣的感慨在網絡上時常出現。
據眾安在線(06060.HK)攜手螞蟻保此前發布的《2023年寵物數字化保險行業發展洞察趨勢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統計,2023年寵物主花在單只貓、狗身上的平均單次就診花費為2390元和2786元。2022年上述兩個數字分別為2287元和2460元。如何讓“毛孩子”們看病更省錢,寵物保險便成了寵物主們的“減負”秘籍。
寵物保險是為寵物(目前主要針對貓、狗)及其主人提供保障的一種商業保險。
第一財經記者從螞蟻保平臺上查詢發現,目前較為主流的寵物保險主要為寵物醫療保險及寵物責任險,前者在寵物生病、發生意外等情況下給付部分醫療費用,后者則主要承保由寵物造成的第三方責任(例如第三方被咬等情況),保費根據保障金額和責任的不同從一年上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另外,市場上也有一些例如寵物托運險等較為小眾的險種。
國內寵物保險始于2004年左右,彼時多以責任險為主。最近幾年隨著寵物醫療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險企開始布局寵物醫療險,寵物險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頭豹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中國寵物保險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2.1億元增至2021年的33.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00.4%。一些以新興險種為重點方向的中小公司,例如眾安在線、國泰產險等,均將寵物險作為自己的一大新增長點。眾安在線年報顯示,2024年其寵物險總保費規模同比增長達129.5%。
盡管增速較高,但我國寵物險滲透率在全球范圍來看仍較低。《白皮書》數據顯示,瑞典寵物保險滲透率最高,約為40%。亞洲地區,日本的寵物保險市場發展速度較快,滲透率達10%。而我國寵物險仍處在發展初期,滲透率尚不及1%。
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著我國情感消費背景下的“寵物經濟”崛起,寵物保險可謂是一片“藍海”。參照部分發達國家寵物保險市場的滲透率,國內寵物保險市場顯然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成本高VS賠得少
盡管寵物險市場前景廣闊,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痛點,甚至在消費者和保險公司兩方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矛盾“體感”。
從消費者角度而言,雖然寵物險仍相對小眾,但投訴卻不少。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第一財經記者用“寵物保險”搜索,發現相關投訴超過千條。其中令消費者不滿意的一大集中點即為“限制多、賠得少”。
比如,近期杭州寵物主小許向媒體反映,自己飼養的金毛犬在寵物醫院治病花費6000多元,原本以為寵物險可以報銷70%,但最后僅獲得1500元賠付,該典型案例也引發了市場關注。
而在另一邊,保險公司卻認為寵物險賠付率高,生意難做。螞蟻保寵物險業務負責人張藝琦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寵物險的賠付成本在整個財產險中是最高的險種之一,甚至有很多保司處于虧損狀態。
矛盾背后,最大問題是行業的不規范。一名資深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分析稱,寵物險行業的痛點一方面體現在寵物醫療的不規范上,“寵物看病像開盲盒”背后,診療不規范、價格不透明等問題屢見不鮮,這也導致了保險成本的增加,在大數法則下消費者無疑也承擔了這部分成本。而另一邊,保險公司在核保、產品設計上也存在挑戰和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由于寵物的毛色、長相極為相似,給身份識別帶來挑戰,容易出現騙保現象,有人養多只寵物卻只買一份保險(目前已有部分保險機構借助鼻紋識別技術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這一問題);還有人和寵物醫院聯合起來,故意給寵物開高劑量藥物,騙取理賠費用。
頭豹研究所亦表示,目前中國市場上的多數寵物保險產品,對不同品種、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體型大小的寵物實行無差別定價,這是不符合正常保險定價法則的,變相鼓勵了部分高風險群體投保逆向選擇,或將最終導致部分保險產品供給端脫離寵物風險實際狀況。
張藝琦稱,目前寵物險行業的總體賠付成本中,由于診療不規范和欺詐所引發的賠付成本超過了20%。“這是非常夸張的數據,直接導致了寵物險的高賠付。”張藝琦表示。
而這些提高賠付成本的因素,也使得保險公司在設計寵物險時,需要在看似幾萬元的總保額下再限制可能不到總保額十分之一的單次理賠上限。由于寵物險的消費者多為年輕人,且主要投保渠道為互聯網平臺,因此如果保險公司沒有在頁面上顯著標注及充分解釋,或者消費者沒有仔細看條款內容,就容易造成部分消費者對于單次理賠上限、等待期、免責條款等產品內容的忽視或者不了解,從而使得產品理賠時與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形成落差,引發理賠糾紛。
多方共建是規范化關鍵
面對寵物險市場存在的諸多問題,規范化發展無疑已成當務之急。在業內人士看來,行業規范化的進程需多方共建。
據第一財經了解,目前,市場上寵物險及寵物醫療的規范化工作正在逐步推進,近期已有保險平臺與寵物醫院及學界共同構建寵物險行業在就醫理念、診療標準等方面的應用規范,推動行業規范發展。
參與行業規范化體系建設的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預防獸醫系副教授楊丹晨表示,要建立規范的寵物醫療行業,需從看病過程的規范透明、采購渠道的統一標準、疾病分類與治療方案的規范等方面入手。通過整合診療數據和保險數據,挖掘既往數據,制定更加科學的規范,為保險產品的定價和設計提供依據,從而解決寵物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創造更加優秀、適宜的行業生態。
張藝琦則表示,期望通過行業的共建,實現從行業診療規范到保險行業規范的體系構建,形成寵物疾病圖譜、疾病分級、定義、治療方案、用藥用量和收費參考等標準,為保險產品的設計、精算模型和定價體系提供支撐,沉淀出平臺的理賠審核標準以及醫院的評級分層,讓用戶在理賠過程中體驗更加標準化、透明化和有確定性。
而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螞蟻保財產險風控負責人李白昱認為,產品設計的不完善以及用戶對保險產品的理解不足,也是導致寵物險市場亂象的重要原因。未來,需不斷優化產品設計,提高產品性價比,逐步完善和宣導保險知識,讓用戶了解保險產品的等待期、免責條款以及賠付范圍等,減少因誤解而產生的糾紛。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