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正在恢復重建,距離縣城23公里的大利侗寨,村民們行動起來,大家上山砍竹枝,做成掃把支援縣城清淤。一位80歲的老人也跟著大伙捆掃把,他說:“重的活我干不了,輕的能幫一點算一點。”
在老人看來,自己出不了多少力,只是做了點小事。但我們卻在為老人的話語感動著,因為恰恰是這句“能幫一點算一點”的話,蘊含的是沉甸甸的精神力量。他們不需要動員,自發組織起來支援災區,年輕人負責上山砍竹枝,老人們捆扎,孩童們幫忙搬運,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貢獻力量。他們不僅不計較個人得失,還覺得自己做得不夠。他們的行動,凝聚起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力量。
中國人的團結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具體到一把竹掃把、一碗熱飯菜的溫暖里。過去幾天,暴雨如注、洪水肆虐,貴州多地遭遇無情的洪澇災害。飽受洪水侵襲的土地上,感人的故事也在不斷出現。當武警消防車深夜馳援,當愛心企業慷慨捐贈,人民群眾也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貢獻力量。從城市到鄉村,從專業救援隊到普通村民,人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團結就是力量。
每一根竹枝或許脆弱,但緊密捆扎在一起就變得堅韌無比;每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有限,但萬眾齊心就能創造奇跡。這些不同形式的付出,共同構筑起抗擊災難的銅墻鐵壁。當災區清淤工作持續推進,生活秩序逐步恢復,我們更加確信:任何困難都壓不垮團結一心的人民。那位八旬老人編織的不僅是掃把,更是在傳遞一種信念——只要每個人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再大的難關也能攜手渡過。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陳久菊
編輯金妮
二審伍少安
三審蔣葉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