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潔清 實習生 袁垚鑫
為及時有效監測企業在社會、環境、治理等方面的風險,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將通過壹點智庫品牌大數據平臺,定期跟蹤、監測和評價A股上市公司的ESG風險,并進行重點報道。
6月16日-6月22日,本周有1031家A股上市企業被央媒省媒報道過敏感信息。與上周相比,敏感信息量下降的有839家,信息量增加的有740家。
本期ESG風險敏感信息涉及農業生產、消費者權益保護、供應鏈管理、企業合規與誠信經營、信披透明等問題。從ESG層面分析,主要涉及環境(E)、社會(S)、治理(G)維度的關鍵績效指標。
打開購物平臺搜索雞蛋,富硒雞蛋、蟲草雞蛋、無抗雞蛋、谷物雞蛋等種類繁多、價格各異的產品令人目不暇接。散裝雞蛋價格約2.79元/斤(大約8至12顆),而加上“富硒”“蟲草”“無抗”“谷物”等概念后,同等重量規格的雞蛋價格竟翻了2到4倍。這些帶有特殊“頭銜”的雞蛋,真的更具營養優勢嗎?

“無抗雞蛋”標準不一,有食安隱患
在眾多“頭銜雞蛋”中,“無抗雞蛋”近期因食品安全問題被推至輿論風口浪尖。據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5月8日發布的通告,青島盒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濰坊分公司銷售的,由小町蛋業(山東)有限公司生產的保潔無抗鮮雞蛋,被檢測出地美硝唑和甲氧芐啶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

所謂“無抗雞蛋”,即無抗生素殘留的雞蛋。北京市蛋品加工銷售行業協會會長王忠強指出,當前市面上的無抗雞蛋可分為“全程無抗”與“結果無抗”兩類。“全程無抗”要求雞在飼養、疾病防治等整個生產過程中都不使用抗生素。這種模式實際操作難度大、成本高;“結果無抗”則僅需保證最終售賣的雞蛋中檢測不出違禁抗生素。目前,能夠實現“全程無抗”的多為有資源、有能力的大企業,在無抗雞蛋市場中僅占20%-30%,更多養殖主體是中小農戶。市場上大部分企業宣稱的無抗雞蛋,多屬于“結果無抗”,雖與“全程無抗”存在差異,但也是減少藥品濫用、提升食品安全的進步體現。
然而,“無抗雞蛋”市場面臨著嚴重的標準混亂問題。據新京報報道,該類雞蛋的認證機構、依據、標準均不統一,業內人士也尚未就其標準達成共識。從各地標準來看,差異顯著:遼寧省地方標準《無抗雞蛋生產技術規范》(DB21/T3768—2023)將無抗雞蛋定義為“不含抗生素的雞蛋”;西安市地方標準《規模養殖場無抗雞蛋生產技術規范》(DB6101/T157-2020)規定,無抗雞蛋應為“80日齡后的蛋雞養殖過程中不添加任何抗生素以及化學合成類藥物生產的雞蛋”;安徽省飼料與健康養殖行業協會發布的行業標準《無抗雞蛋生產技術規程》(T/AHSX7—2023)中,無抗雞蛋則是“產地環境符合NY/T391的要求,蛋雞開產前20日至淘汰,全程產蛋期使用無抗技術,不添加抗生素無藥物殘留或違禁藥物的雞蛋”。
“頭銜雞蛋”噱頭大于實質
事實上,不只是“無抗雞蛋”存在問題,其他“頭銜雞蛋”也并非都具備顯著營養優勢。據央視新聞報道,以富硒雞蛋為例,雖然其硒含量略高于普通雞蛋,但通過食用富硒蛋來補充硒元素的效果并不理想,牡蠣、南瓜子、腰果、帶魚、牛肉等食物中的硒元素含量遠超雞蛋。被商家宣傳為“絕對無菌”的無菌蛋,實則細菌含量僅相對較低,更準確的叫法應為“少菌蛋”,其與普通雞蛋在營養方面并無明顯差異。谷物雞蛋商家宣稱雞在飼養過程中全程使用谷物飼料,但雞屬于雜食動物,僅飼喂谷物會導致雞蛋中的維生素含量降低。
豆制品標注含量處于空白地帶
食品市場中的標準缺失問題,不僅存在于雞蛋領域,大豆蛋白等成分的使用也面臨類似困境。據北京商報6月20日報道,市場上不少含肉的速凍食品配料表中,都會出現“大豆蛋白”“大豆組織蛋白”“膨化豆制品”“大豆分離蛋白”“大豆拉絲蛋白”等成分,但卻不標注其含量。例如,三全食品(002216.SZ)豬肉大蔥灌湯水餃配料表中的“大豆蛋白”、灣仔碼頭京蔥豬肉水餃中的“大豆組織蛋白”等。


食品研發工程師、科普作者錢程表示,“膨化豆制品”“大豆組織蛋白”等大豆蛋白類似成分本身無害,營養價值也與肉類蛋白相仿,生產商添加這類成分主要是為了降低成本。由于食品配料表中很多成分不必注明含量,消費者需警惕這類存在“信息差”的產品。凌雁管理咨詢首席咨詢師、餐飲及食品行業分析師林岳指出,速凍水餃食品配料中大豆蛋白類似成分含量標注缺失,是因為在現行國家標準中,它們被歸為豆制品,適用的國家標準未強制要求標注具體含量。我國在植物基肉制品或組織蛋白方面尚無國家標準,導致監管體系存在空白地帶。
食安問題頻發
大型商超也難以幸免雞蛋帶來的食安問題。早在2019年,家樂福、沃爾瑪等也曾因銷售的雞蛋或其他農產品獸藥殘留超標被市場監管部門通報。家樂福部分門店銷售的綠農一品雜糧蛋,氟苯尼考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沃爾瑪云南部分分店銷售的黃瓜山琪林土雞蛋,恩諾沙星不符合規定。
2023年,深圳市永輝超市有限公司卓悅匯購物中心店(永輝超市601933.SH)曾因銷售不合格烏雞蛋,被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福田監管局罰款5885.05元,相關責任人被罰款500元。
食品安全無小事,無論是“頭銜雞蛋”還是其他食品,都需要商家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規,加強質量控制和管理,同時也需要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完善標準和認證體系,保障消費者的飲食安全。消費者自身也要增強食品安全意識,理性看待各類食品宣傳,學會辨別真偽和質量優劣,選擇正規渠道購買食品。
這些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市場對高品質食品的追求,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部分商家利用消費者對健康和營養的重視,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購買高價但實際營養優勢不大的產品;另一方面,行業標準的不統一、認證體系的混亂,導致消費者難以辨別產品的真偽和質量優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