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衣庫的日本東京門店里,藏著中國出口結構的變遷。
7月1日,第一財經記者隨機走進了優衣庫位于東京的一家門店,這里售賣成百上千類服飾如襯衫、長褲等。中國曾是優衣庫最主要的生產制造地,而現場衣服的標簽顯示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在優衣庫的產業鏈上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這種轉變伴隨著中國出口結構的升級,更具技術含量的耳機、手機甚至機器人進入日本工廠和家庭。一個老齡化社會,需要靈活的機器人。在亞馬遜的千葉港運營中心,機器人數量已經超過員工數量。
從服飾到機器人
優衣庫的東京門店人頭攢動,既有日本本土顧客,也有海外面孔。
得益于日本銷售的強勁,優衣庫的運營方迅銷集團2025上半財年的業績刷至新高。優衣庫的襯衫、短褲等,之前主要是在中國生產,再轉運到日本線下門店,或者在亞馬遜等線上平臺進行銷售。
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
記者隨機查看了部分衣服的標簽。這些襯衫、長褲十之七八并非產自中國。東南亞諸國明顯已經對中國制造的服飾產生替代作用,這些衣物更多來自越南、孟加拉國以及柬埔寨等地。
記者看到,一款價約200人民幣的襯衫,中國制造的產品旁邊擺放著孟加拉國制造的產品。紡織服裝是相對容易轉移的產業,僅憑手感和觀感,已經無法區分兩國制造的襯衫有何不同。
中國的加工出口產業,從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起步,承接了來自日本、中國臺灣等地的制造能力。中國一步步進化為全球最重要的紡織服裝制造中心,既滿足中國人自己穿衣需求,每年也向世界出口上億件物美價廉的衣物。
在全球貿易震蕩的時期,日本紡織服裝逐漸轉移制造基地已成既定事實,優衣庫頗具代表性。
中國制造的產業結構也在升級,技術密集型的比例在增加,紡織服裝的地位早就不再舉足輕重。今天,在日本市場,中國所產的耳機、手機,乃至于機器人越來越多。相比襯衫等服飾,這些產品更具科技含量。
中國一大批消費電子產品如追覓科技、韶音、安克創新等在亞馬遜的日本站點取得不俗成績。2024年,中國品牌型賣家在亞馬遜日本站點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5%。
韶音是一家骨傳導耳機制造商,追覓是一家掃地機器人企業。目前韶音在日本站點年銷售額突破1億人民幣,是骨傳導耳機領域耳熟能詳的品牌。音頻品牌 Earfun逐漸在日本市場嶄露頭角,銷售額已經接近7000萬人民幣,該公司預期每年銷售增長將保持在30%以上。在亞馬遜日本站點,追覓部分型號的掃地機器人售價可達萬元,比中國本土售價高約兩成。
中國配送和清潔機器人企業擎朗智能,從2017年陸續接到日本市場對機器人的需求,日本逐漸成為擎朗海外市場重點之一。這些機器人在中國制造,出口后進入日本的餐飲企業。目前擎朗已是日本送餐機器人市場中份額最高的企業。
Tokyu Harvest Club是位于日本輕井澤的高端度假酒店,酒店采用分散式建筑布局,客房樓之間距離較遠,傳統清潔作業面臨效率與體驗的挑戰。該酒店引入2臺擎朗清潔機器人,機器人被分別部署在不同樓棟,按照早、中、晚三個時段獨立執行清潔任務,實現任務自動分派與錯峰作業。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不少壽司店、燒鳥屋空間局促,擎朗為此而專門優化機器人尺寸和交互設計,比如T11機器人最小通過性49厘米,更適合日本使用場景。
擎朗智能的一位業務負責人分析稱,日本起碼有70萬家餐廳、5萬家住宿酒店,再加上商超以及購物中心等,對餐飲機器人和清潔機器人的需求至少80萬臺。
一個老齡社會的需求
日本是一個需要機器人介入的社會。
日本老齡化嚴重,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接近30%,人口多年下滑。近年來,日本經濟增長動能有所恢復,帶動就業人口數量。據日本官方數據,2024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98.1%,達到二十年來新高。工薪階層的工資停滯多年之后終于解封,日本大公司開始為員工普遍漲薪。
就當下日本社會人機協同的情形而言,機器人是人類工作能力的延伸,兩者更多是配合而非替代的關系。
機器是否會取代人類工作者,是社會公眾持續關注的話題。這一久遠的話題可以追溯到兩百多年前的蒸汽機時代。
亞馬遜機器人首席技術專家Tye Brady在接受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應該跳出人與機器人對抗的思維框架。亞馬遜自從2012年投資機器人技術以來,已經創造了數十萬個新的工作崗位,而且創建了以前沒有的新職位類型。
“我看到的未來是智能物理AI系統幫助老年人,護理人員可以使用升降設備幫助人們上下床。我看到機器人系統能夠賦能人們并使他們更加高效,擴展和放大人類潛能。”Tye Brady表示。
亞馬遜的千葉港運營中心每天處理約60萬件商品,并由快遞車輛送往日本千家萬戶。這座運營中心只有2000多名員工,卻部署了約2600臺機器人,超過工人數量。人力有時而窮,沒有機器人的協同,這些工作根本無法完成。最近,亞馬遜在該中心部署了一批自主移動的搬運機器人,使得其在全球運營網絡中的機器人數量超過100萬臺。
中國企業也開發與亞馬遜類似的倉儲機器人。日本辦公設備企業ASKUL使用的是中國企業極智嘉的機器人。
極智嘉的全球化第一站,就是開拓日本市場。它的機器人很早就打入了ASKUL倉儲系統。在疫情期間,極智嘉觀察到日本企業線上業務暴增,倉庫勞動力短缺,激發了倉儲自動化需求。2024年初,極智嘉和ASKUL再度合作,ASKUL在日本關西地區的物流中心采用極智嘉的貨架到人PopPick方案,核心是能夠協同工作的320臺機器人。
極智嘉已在日本設立分公司、組建本地化團隊,服務于耐克、豐田、Alpen等企業。至今,極智嘉在日本、歐美等海外收入占比七成,遠超國內收入,且海外毛利率高過本土市場。此外,快倉科技、靈動科技等機器人企業也在嘗試開拓日本市場。
中國機器人企業深耕日本的下一步,是在當地投資。
今年的4月份,節卡機器人在日本愛知縣的新基地開業,這一選址靠近豐田、本田等日本車企的基地。節卡機器人強調在愛知縣基地構建機器人技術場景化中心,加速AI、多模態感知等前沿技術的落地應用,針對汽車、3C等領域開發柔性化系統。節卡創始人李明洋在提到海外市場的時候,也將日本列為首要重視的國家市場。
中國制造的機器人,和中國制造的襯衫有很多相似之處:有批量化制造能力,且價格極具競爭力。
日本曾有大企業開發送餐機器人,但其成本和售價相對中國產品過高,而無法打開市場。這類產品研發周期長且費用高,日本企業的迭代速度沒辦法和中國企業相抗衡。
中國豐富的應用場景形成的規模優勢,可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強化智能體驗。供應鏈優勢使擎朗送餐機器人的價格比海外競品低30%,性能卻更優。上述擎朗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企業主導了日本送餐機器人這一細分市場。
2025年4月數據顯示,中國依然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對象國和最大進口來源國。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對日本出口的襯衫、鞋帽等部分替代了中國制造。不過,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紡織類產品制造和出口國。
中國對日本的出口,正在經歷結構性的升級。中國制造的襯衫,在日本市場上少了;中國制造的機器人,在日本市場上多了。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