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國曉寧
為宣傳展示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發揮勞模工匠的示范引領作用,近期,聊城市政府新聞辦舉辦“榜樣在身邊”系列記者見面會,7月4日,該系列第七場召開,4位聊城市扎根一線、銳意進取的先進代表講述了農戶們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先進事跡。

姜新是聊城市東昌府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技推廣研究員。作為一名專業技術人員,他憑借在農技指導方面的經驗,常年扎根農業一線,開展農技指導、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圍繞田間種植難點,面對廣大農戶、農業基地、合作社開展點對點幫扶與技術服務。從事農技推廣工作20多年來,先后開展技術講座400余場次,涉及村莊300多個,累計培訓農民5000余人,破解農業生產實際問題700余個。
姜新介紹,與農民打交道,收獲的不光是技術上的不斷提高,更有感情上的與日俱增。今日“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的陳腐觀念仍在不少農民心中根深蒂固,與農業技術的缺乏相比,農民的守舊思想更需要改變。由于農業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回報率低,農民擔掙擔不起賠,所以對于農業新技術新模式絕大多數農民不敢冒險,觀望的人多,嘗試的人少。就拿去年在沙鎮黃花菜地里推廣早春套種西瓜新模式的一次培訓來說,培訓完三天后回訪,群眾基本上沒有行動的,通過回訪動員,一周后才動起來,對于這種情況,結合他多年的指導經驗,琢磨出了“講——教——盯”三步工作法:對于有共性的問題,必須“講”,讓農民知曉、學透;講完了,還要進農田、鉆大棚,手把手地“教”,讓農戶不僅知道該干什么還要知道怎么干;教完了并不是萬事大吉,最后一個環節“盯”是不可或缺的,要盯著群眾干完,盯的緊了就干的徹底、完成的好,稍一松勁,就前功盡棄。大部分農業專家都只完成了前兩步,但“最后一步”或是沒有做,或是泄勁兒了,往往導致技術落地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農業技術是一門實踐科學,它不僅需要農業理論知識,更需要實踐經驗。只有不斷地去田間地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理論中進步,在實踐中提高,才能真正掌握農業技術的核心要領。每年在農忙時節,他會利用周末和農民傍晚閑散在家的時間進村入戶培訓農技知識,解答農戶疑問,讓農戶們及時掌握先進模式和關鍵管理技術。圍繞農業基地、合作社開展點對點幫扶,幫助他們破解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不斷推動農業增效,產業升級。十幾年來,定點指導的農業企業多達30家。他最踏實的時候就是在田間地頭與百姓面對面,當看到農戶們因技術指導,地里有了收獲,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時,他也由衷地感到有一種成就感和幸福感。也就是這份成就感和幸福感,20多年來,讓他不畏嚴寒,有求必應、隨叫隨到。
這么多年來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幾年,一個張爐集的農民一大早用摩托車馱著收獲的第一批菜到他家里來送菜,春節剛過,由于極寒天氣蔬菜生長出了點兒問題。一周的時間,他連續跑了三趟,通過技術指導,蔬菜生長恢復正常,在收獲的前一天他去指導,這位農戶給他摘了一些菜,因為農民種地不容易他沒有收。第二天早上6點多,他接到這位農戶的電話,說到他家樓下了,他感到很意外,因為這么多年來,他幾乎沒和它們說過他住哪個小區;詫異的同時,還有點兒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他跑到樓下看到穿著軍大衣,帽子和眉毛上帶著霜花的農戶,他感到心里暖暖的,有點激動,禮貌性地讓了一下,這位農戶第一句話就說:“姜老師,來得早了一會兒,昨天給你菜你說什么都不要,我只能一早給你送來了。”他問這位農戶:你怎么知道我住這里啊?這位農戶有點靦腆地說:“昨天你離開村的時候,我開著摩托車跟著你的摩托車跟過來的,你別見怪啊!”聽完這句話,他的鼻子酸酸的,有點想哭的感覺,他深切地感受到農民的樸實和真誠,這種感受不是可以用語言表達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