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印石載深情
杭州日報訊 2025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紀念日。從1997年至今,28載風雨兼程,從五星紅旗莊嚴升起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入發展,香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在民生改善與文化傳承中書寫著非凡篇章。
西泠印社與香港有著特殊的情緣,如一方精心鐫刻的印章,在時光流轉中越發清晰,成為連接浙港、傳承文脈的重要印記。回溯歷史,這份羈絆始終與時代同頻。
1996年至1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祖國,西泠印社100位社員以滿腔的熱忱投入到主題篆刻創作當中,從90歲高齡的副社長錢君匋,到剛入社的年輕社員以及遠在海外的社員,以刀為筆、以石為紙,表達歡慶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的喜悅心情,熱情謳歌祖國的繁榮昌盛和中華民族蓬勃的凝聚力;2011年冬,已空缺長達6年的西泠印社社長之位迎來了第7任社長——來自香港的國學泰斗饒宗頤教授;2017年,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也是饒公百周歲華誕之際,西泠印社攜文物典藏赴港舉辦“西泠印社創社四君子暨歷任社長書畫篆刻作品展”,這既是香港喜迎回歸二十載的文化盛事,也是西泠印社百年海內外文化交流的里程碑。同期香港“西泠學堂”揭牌,自此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港傳播的重要窗口。
從篆刻創作的情感抒發,到文物展覽的藝術對話,再到“西泠學堂”的傳播傳承,西泠印社與香港的連結越發緊密。如今,“西泠學堂”以培訓、游學等多元形式,讓篆刻、書法等傳統藝術跨越山海,在互動中深度交融,也讓香港青年在筆墨刀石間觸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
在西泠印社社藏作品中,諸多以香港回歸為主題創作的印章作品正是這份情緣的鮮活見證。一方方印章雖方寸有限,卻以傳統藝術為刀筆,濃縮著深厚的家國情懷,成為跨越二十余載的文化印記。
其中,錢君匋創作的“回來了”,以白文入印,三字樸實無華,如直抒胸臆的吶喊,既體現其“以簡馭繁”的藝術主張,更道盡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的必然與深情,字里行間滿是跨越百年的期盼。
高式熊的“歡慶香港回歸”、張寒月的“喜迎香港回歸”、吳振華的“同慶香港回歸”,以白文入印,字體端莊穩重。高式熊擅長鐵線篆,筆畫勻整如鐵絲盤曲,“歡慶”二字透著熱烈;張寒月治印剛柔并濟,“喜迎”筆畫舒展,似有擁抱之感;吳振華作品渾厚大氣,“同慶”傳遞出全民共歡的氛圍。三者風格各異,卻共同勾勒出舉國同慶的盛景。
劉江的“故土重光”,以白文刻就,線條剛勁如鐵,既顯“以刀代筆”的精湛功力,更暗合“國土回歸、重煥榮光”的深意。
西泠印人將對民族的期盼、時代的熱忱凝于筆端、落于刀鋒,讓每一道線條都承載著對骨肉團圓的憧憬,每一方印面都飽含著對香江兩岸共赴新篇的祝愿,冰冷的石頭也因這份滾燙的家國情懷而有了溫度,成為跨越時空的情感注腳。丁茂魯的“愛國愛港”,以方勁的白文線條刻就,四字方正如碑刻,他擅長將人文精神融入篆刻,這四字既是對香港未來的期許,也是對民族情懷的直白表達;韓天衡的“又一春”為朱文印,三字簡約大氣,蘊藏萬千氣象,寄寓香港開啟新篇章的希冀;王冬齡的“喜回歸”,以極簡三字濃縮了無盡喜悅,展現出傳統藝術在時代語境下的活力。
陳振濂的“合浦還珠”印中,白文線條流暢,借“合浦珠還”典故喻香港回歸,以文人篆刻的雅致,讓歷史與時代共鳴;李剛田的“有酒盈尊”,取“有酒盈樽慶盛事”之意,朱文線條古樸,以文人雅趣寫家國之喜,刀筆間見情懷;童衍方的“物阜人康”,四字傳遞出對香港民生興旺的祝福,作品中既見傳統印章的莊重,又含對香港未來的美好愿景,呼應著“一國兩制”下香港繁榮穩定的期許。
這些篆刻作品,是西泠印社與香港情誼的鮮活載體,更見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與浸潤。28年來,西泠印社始終以藝術為紐帶,從印石上的文化表達,到西泠學堂的薪火相傳,持續推動中華文脈在香港扎根生長。未來,這座以金石藝術搭建的文化之橋,必將更加堅實,讓更多人在筆墨刀石間,深刻感悟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