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健全有利于市場統一的財稅體制、統計核算制度和信用體系。過去,跨區域特別是跨省份辦理涉稅事項,對于不少納稅人是件既跑腿、又費心的事。如今,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向縱深推進,跨區域辦理方便了嗎?企業跨省份遷移后,遇到“水土不服”怎么辦?(7月6日 《人民日報》)
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要健全有利于市場統一的財稅體制、統計核算制度和信用體系。這一部署直指當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的痛點:跨區域特別是跨省份辦理涉稅事項曾讓企業“跑斷腿、磨破嘴”,如今隨著數字化改革的推進,涉稅信息“一鍵遷移”等創新舉措已讓不少納稅人感受到便利。然而,信息遷移的“快車道”開通后,如何確保企業在新環境中不“水土不服”,仍需在配套措施上同步跟進,方能真正釋放改革紅利。
過去,企業跨省遷移面臨“注銷—遷移—重新登記”的繁瑣流程,往返奔波耗時耗力。如今,京津冀三地實現涉稅信息一鍵遷移,廣西、山西上線跨區域遷移功能模塊,電子稅務局征納互動平臺支持遠程輔導,納稅人通過屏幕共享即可完成多地協同操作。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稅務部門跨區域通辦業務量達52.77萬筆,企業跨省遷移量同比增長13.52%。這些數字背后,是技術賦能打破地域壁壘的突破,更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從“物理聯通”邁向“數字協同”的生動寫照。
信息遷移的便捷性固然重要,但企業落地后的“生存考驗”同樣不容忽視。云南某建設公司遷至昆明后,因社保關聯未解除導致繳費中斷;常州企業遷移至北京時,擔憂發票額度重置影響經營。這些案例折射出跨區域政策銜接的盲區:部門信息聯動不暢、權益延續機制缺失、地方政策差異帶來的隱形門檻,都可能讓企業在“最后一公里”陷入困境。若配套措施滯后,信息遷移的便利性將大打折扣,甚至成為“形式上的暢通、實質上的梗阻”。
首先,要構建跨區域政策協同體系。稅務、人社、市場監管等部門需打破數據孤島,建立遷移企業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社保關聯、資質認證等事項的“云上聯動”。其次,強化權益延續保障。明確納稅信用、發票額度、未抵扣稅額等權益跨區域承繼規則,通過“數電票無感遷移”等技術手段,避免企業因搬遷面臨權益“斷檔”。再者,優化服務跟進機制。針對遷移企業開設“過渡期輔導”,通過征納互動平臺提供未辦結事項清單、政策差異解讀,必要時開展“送政策入戶”服務,助企業平穩度過適應期。
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是“信息孤島”的拼圖游戲,而是需要制度、服務、權益多維聯動的系統工程。一鍵遷移打通了跨區域改革的“血管”,配套措施的同步跟進則是激活市場活力的“血液”。唯有在便利化與保障力上雙向發力,才能讓企業輕裝前行,讓全國統一大市場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舒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