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洪水如巨獸般吞噬榕江縣城,一江之隔的豐樂社區楊家灣村,頃刻間成為濁浪圍困的“孤島”。145戶人家在滔天洪水中驟然與外界斷絕了音訊。這風雨飄搖的“孤島”,竟在絕望深處,悄然鑄就了另一座不屈的城池。

榕江縣古州鎮豐樂社區楊家灣村(7月5日拍攝)
洪水來得迅猛而暴烈,頃刻間漫過唯一通往外界的漫水橋,吞噬了所有退路。“幾分鐘時間,水就從一樓淹到了二樓,太快了。”豐樂社區宣傳員黃金仙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依舊心有余悸,那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轉移。
145戶中,110余戶受災。在社區干部們的組織下,受災村民向著高處避險,而未被洪魔舔舐的屋檐下,一扇扇門豁然敞開。
黃金雄的家原本處在高處,當洪水圍村,黃金雄家距離水面僅半米,在免受洪水侵襲的同時,他家也成為村民躲避洪災的溫暖“避風港”之一。

黃金雄家門前村民們一同生火吃飯。(豐樂社區 供圖)
“得知村里遭災,我也很心急,趕緊從鄉里趕回來。那時候只有我妻子一個人在家,當時她就收容了好幾戶村民在家居住。”黃金雄說道。
作為水尾鄉政府的掌勺廚師,黃金雄在26日回到家后便重拾大勺,在煙火升騰處為眾人烹制熱食。那幾天,他家門前儼然成了臨時的飯堂,灶膛里升起的不只是炊煙,更是孤島上不滅的人間暖意。

黃金雄正在準備食材。
“幸虧得他們收留,不然真的不知道怎么辦。”在黃金雄家暫住的59歲村民劉松梅表示,自己是第一次遇到這么大的洪水,雖然家中被淹,但看著大家都很團結,也讓自己堅定了重新開始的信心。“已經發生了,那就只能面對。到時候先把我家廚房理出來,別的都能慢慢來。”劉松梅目光堅定地說。
災難的刻度,深深刻入每一戶屋檐下的命運。七旬老人金翠云守望癱瘓十余年的丈夫,當洪水竟淹沒了她以為足夠高的二樓時,全部家當瞬間化為烏有。然而當社區干部和鄰里伸出援手,將老兩口安全轉移后,老人的話語如磐石:
“只要人在,一切都能重來!”
同樣遭受重創的黃金燕,店鋪與家財被洪水無情卷走,損失慘重,她反而在幫助親戚轉移后才顧上自己。面對半生積蓄付諸東流,她嘴角竟漾開一絲豁達:“從頭來過吧,天塌不下來!”

黃金燕與家人正在清理被洪水浸泡的家具、物資。
在村莊最邊緣,六旬的黃金科用半生心血壘砌的新家,建成僅一個月便在洪水中轟然崩塌。新置的電器甚至未曾拆封便隨波而去。這對依靠低保維生的夫婦,在廢墟之上搭起救災帳篷,揮汗如雨清理著淤泥。烈日將他的脊背烤得黝黑,卻烤不干他眼中的韌勁:“哭沒用,人平安就好。”他那在淤泥中挺直的脊梁,正是整個楊家灣在災難中矗立不倒的象征。

楊家灣村內倒塌的房屋。
“孤島”并未被遺忘。當洪水尚未完全退卻,外部救援力量沖破洪水阻隔,架起生命通道。重慶北碚區縉云應急志愿服務隊率先抵達,6月26日連續奮戰12小時,用兩艘沖鋒舟來回穿梭,將數千件物資運抵對岸。
上海山鋒救援聯盟的35人隊伍于6月28日抵達,承擔起更艱巨的任務。他們一日內轉運村民超兩百人次,運送病患就醫、護送學生考試、護送電力維修人員進村。
村道狹窄如腸,唯一出村道路被洪水吞沒,大型機械望而卻步,村民與前來馳援的救援隊伍硬是用血肉之軀一寸寸“啃”出道路。

村民們正在清理道路淤泥。(豐樂社區 供圖)
看著村民與救援隊伍徒手開辟的村中道路時,志愿者楊興蘭心中無比觸動:“村民們團結又熱情。”在29日抵達楊家灣村后,她迅速組織志愿隊伍照料病弱、采購藥品、并肩清淤。盡管自家也遭洪水侵襲,但她依舊投身志愿工作,她說:“我們多鏟一鏟,鄉親們就少一鏟。”

志愿者們正在楊家灣村開展清淤工作。(豐樂社區 供圖)
當一條僅容三輪車通行的生命線在淤泥中得以延伸,村中擁有三輪車的村民便自覺組成運輸隊,車輪碾過泥濘,如脈搏般為孤島輸送著復原的力量。

村民正在駕駛三輪車運輸物資。
隨著外界的支援源源不斷注入這座“孤島”,由沖鋒舟、無人機、三輪車構成的補給線,交織著村民的剛毅與八方的大愛。豐樂社區黨總支書記陳開華表示,目前生活物資已趨飽和,而清淤之戰,定將在村民與八方援助中獲得勝利。
洪水割裂大地,楊家灣人卻以血肉之軀彌合了深淵。每一寸從淤泥中奪回的土地,每一鏟沾滿汗水的泥土,都在無聲宣告:災難可以摧毀房屋,卻永遠無法沖垮人心深處那道堤壩。

村民在清理自家淤泥。
金翠云老人那句“只要活著比什么都重要”,正是洪水也無法卷走的人間至理。當孤島重新連上陸地,楊家灣人的脊梁已在大水中淬煉成鋼——這深植于泥土的剛毅、樂觀與溫暖,才是風雨過后真正不可磨滅的豐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杰
編輯 蔣鴻琪
二審 李麗
三審 安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