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陸家嘴金融沙龍”第18期在上海浦東成功舉辦,與會嘉賓圍繞“全球協同與創新驅動:共建上海國際綠色金融樞紐新生態”這一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上海要推動碳市場與國際接軌,提升中國對碳定價的國際話語權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副董事長魯靜表示,ESG概念在過去幾年中受到了極大關注。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后,全球金融機構對ESG的態度出現了分化。她強調,盡管存在反向政策的約束力,但ESG和可持續金融的整體發展趨勢仍長期向好。
“我們看到‘雙碳’驅動下的中國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中國的‘雙碳’目標對于全球的凈零戰略是至關重要的,它也帶動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的投資機遇。”魯靜表示。
在魯靜看來,中國實施“雙碳”愿景以來已形成兩個巨大動力,“一個是以再生能源為主導的電力轉型,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消費占比已經從2015年的64%降低到2024年的53%,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從2015年的18%提升到現在的28%;另一個是電氣化浪潮驅動下的新產業升級在全球占據領先地位,動力電池產能占全球70%”。
此外,上海在建設國際綠色金融樞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魯靜強調,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每一個都與綠色金融高度相關、密不可分。上海在要素市場、碳足跡和碳交易市場上的超前布局,以及浦東新區金融機構碳排放核算與信息披露指引,都是系統性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成果。
談到“轉型金融”,魯靜重點提及了傳統高碳排行業。她表示,“給高碳排行業發放綠色貸款挑戰巨大,在治理機制、轉型框架和與國際接軌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同時,資金用途是否合規,以及后期信息披露環節所面臨的挑戰同樣不小”。
魯靜以渣打銀行為例,“渣打銀行的轉型金融框架基于國際能源署2050年的凈零排放路線圖制定,參考了各地最新的國際準則,形成了動態轉型框架,確保在支持高碳排行業轉型的同時,避免‘洗綠’和‘藏綠’的風險”。
在可持續金融的挑戰和展望方面,魯靜表示,國際形勢越來越復雜,出海企業面臨很多挑戰,金融機構需要幫助企業在出海時了解國際規則。目前出海的供應鏈結構比較簡單,但未來以“中國 1”為主的模式不可持續。歐洲已經通過了“Fit for 55(歐盟減排一攬子方案,名稱源自歐盟的減排目標:到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較1990年至少減少55%)”一攬子計劃,提出了與當前氣候、能源、交通高度相關聯的一攬子路線圖。
“以打造上海航運中心高度相關的航運業為例,2024年開始歐洲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進入航運業,對停靠歐洲港口碼頭的船只征收碳排放稅。目前渣打銀行和中遠海運共同研究如何合理優化和管理運輸中的碳排放,采用最高標準盡可能地減少碳排放。如果上海在碳定價方面有一席之地,則可以幫助出海企業形成可持續的碳交易行動”,魯靜強調,這里面最關鍵的就是碳足跡的計算。
最后,魯靜對可持續金融市場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企業要持續強化信息披露,中國的跨國企業尤其要經得起公眾的考察;其次,要不斷地推動與國際市場標準體系的接軌,中歐《共同分類目錄》已經發布,東盟共同目錄的制定工作也在推動中;此外,希望可持續融資相關的激勵措施更加開放,以進一步加強對資金的引導和擴大融資規模;最后,希望上海能夠帶領中國推動碳市場與國際接軌,進一步完成中國對碳定價的國際話語權。
綠色金融與可持續金融標準不一,銀行在實際操作中存合規風險
上海農商銀行總法律顧問、風險管理部總經理楊貴院則從中小銀行的視角分享了應對氣候風險的辦法。
楊貴院表示,上海農商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實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全國企業進行綠色度打標,幫助客戶經理發現綠色金融業務機會;二是推出轉型貸款,支持高碳排行業的低碳轉型;三是加強與政府、監管機構的合作,推動綠色金融政策的落實。
在圓桌對話環節,楊貴院表示,強化上海綠色金融、低碳金融屬性存在三大挑戰。一是目前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的標準不一致,給銀行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合規風險。二是小微客戶端對ESG概念無感,“銀行需要與客戶雙向奔赴,共同推動綠色轉型。《民營企業促進法》、《民法典》、財政部各種信息指引從鼓勵的視角提出了ESG概念,但強制要求還不多。”三是銀行在低成本資金方面,只有央行的碳排放減排工具可以使用,但適用條件比較苛刻,如上海農商銀行近千億的綠色貸款中,實際符合條件的只有十億左右。從聯動的視角來看,期待獲得央行進一步的支持。
在服務本土企業綠色金融方面,楊貴院表示,上海農商銀行將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推動銀行業ESG標準的建設,二是推動企業的ESG評級,三是做好ESG的人才培養,四是數智化賦能ESG。
天氣衍生品上市交易對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趙艷霞從氣象專業的角度介紹了氣候變化的事實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趙艷霞表示,全球已經進入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時期,冬季寒冷,夏季高溫干旱,未來10年大概率都將如此。氣候變化不僅帶來更多更強的災害性天氣,災害也呈現出復合、疊加等新的特點,使得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難度加大。
目前金融領域也開始重視和加強與天氣氣候相關的風險管理。2024年12月,中國氣象局聯合財政部、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印發《關于加強金融氣象協同聯動 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氣象服務受到金融機構的認可與期待。
以保險行業為例,據權威科研機構研究表明,全球保險行業高達92%的損失來自氣象直接災害或者氣象衍生災害等,氣象服務對保險行業特別重要;又如銀行服務方面,氣候貸產品可以為銀行放貸的項目,特別是受氣象條件影響大的項目進行氣象風險把關。
趙艷霞指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國際間的綠色金融合作可以通過政策對話、技術交流和市場合作等多種形式開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在圓桌對話環節,趙艷霞還特別提到天氣衍生品上市交易對于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上海氣象局、復旦大學、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以及上海期貨交易所共同研究,優選了長三角氣溫指數并進行了二次研發,形成包含制冷制熱5個指數,幾家單位正在推動長三角系列氣溫指數作為期貨、期權品種上市的工作。期待不久的將來,中國也有自己的、基于氣象指數的金融衍生品。”
核聚變的商業化應用會比預期更早到來
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投資管理部總經理余煥表示,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是20多家國家級基金里目前唯一一個以綠色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基金,也是所有國家級基金里唯一一個注冊和運營地都在上海的基金。該基金成立于2020年7月,注冊資本885億元,在上海已經投資11個項目,簽約金額近50億,出資近30億,但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據余煥介紹,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主要關注三大先導產業和五大未來產業。投資地域以長江經濟帶為主,投資占比不低于70%。五大領域包括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國土空間綠化、資源能源節約利用、綠色交通和清潔能源等,主線是“雙碳”戰略。
余煥還分享了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在上海投資的幾個典型案例。如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綠色高質量發展項目,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的綠色發展;中國聚變項目推動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等。余煥表示,基金第三期管理資金有200多億元,希望能夠加大對上海優質綠色項目的投資,支持上海的綠色發展。
在圓桌對話環節,余煥表示,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在基金的運行和投資過程中都非常注重體現政策性、引導性和示范性,希望通過投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綠色產業,未來還會嘗試對海外上市的優質綠色項目進行基石投資,這也是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上海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支持。
此外,余煥還特別提及可控核聚變項目。余煥強調,可控核聚變項目是上海踐行新質生產力的積極嘗試,中國在這方面有彎道超車的能力,核聚變的商業化應用會比預期更早且一定會來到我們身邊。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上海在這方面的布局非常有前瞻性,也體現出國家資本的長期性和耐心性。
應加大ESG投資品創新 探索綠色保險和信托、ESG理財等新興領域
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伙人湯哲輝從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協同發展方面進行了分享。他指出,綠色金融在中國的發展備受矚目,中國政府積極推動綠色轉型,將綠色金融作為金融強國“五篇大文章”之一,助力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湯哲輝表示,綠色金融與科技的緊密結合是中國氣候科技產業實現全球領跑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一大批氣候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且表現亮眼,2023年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晶科能源收入和利潤第一,中國氣候科技產業利用資本市場實現了快速的規模擴張和技術迭代。他認為,全球化布局是提升中國氣候科技產業全球影響力的必經之路,中國由此將走出新一代的跨國公司。
在談及綠色金融服務綠色產業的標準時,湯哲輝表示,ESG標準的推廣為綠色金融服務對象提供了量化指標,將推動企業提升ESG表現。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和全球第二大的綠色債券市場,對于金融機構來講,有必要進一步加大開發ESG投資產品的創新力度,除了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之外還可以探索綠色保險、ESG理財、綠色信托等新興的領域,滿足市場需求。
湯哲輝還強調了綠色金融服務自身的創新需求。“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等新興技術在跨境支付和綠色投資中應用潛力巨大,有助于提升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和效率,并加強金融產品的綠色屬性”。在湯哲輝看來,綠色金融不僅僅是中國的需求,更是全球金融市場共同的愿景。中國應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的制定,與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共同探索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金融解決方案。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全球綠色金融領域的影響力,也能夠通過交流與合作學習國際市場的最佳實踐,促進本土金融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在圓桌對話環節,湯哲輝認為,企業應從三個方面制定綠色金融的發展策略,包括做好碳排放管理、ESG管理和信息披露。湯哲輝表示,要呼吁培育耐心資本、挖掘創新元素,綠色金融支持綠色轉型需要有耐心,如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可以給企業長期的、穩定的資本支持。希望有更多的長期資金能夠關注支持上海的綠色轉型。
本次“陸家嘴金融沙龍”由上海市委金融辦、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指導,陸家嘴金融沙龍秘書處主辦,第一財經、財聯社提供媒體支持。該系列活動作為與“陸家嘴論壇”相呼應的常態化交流平臺,通過機制化、場景化、國際化運作,持續輸出金融改革“浦東智慧”,深度賦能浦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邁向新高度。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