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沖著‘必吃榜’的名頭過來的。這家店雖然位置隱蔽,七拐八拐才找到,但是菜品量大、味道好、價格親民,還送免費棒碴粥,真是一家藏在居民樓里的‘寶藏小店’。” 在大眾點評上,一位消費者對北京‘必吃榜’餐廳灃元春餅館打出了四星好評。在眾多評論中,還有不少網(wǎng)友表示,自己一下高鐵就直奔這家胡同小店。
日前,2025大眾點評“必吃榜”正式發(fā)布,144座城市的3091家餐廳上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超過2400家是像灃元春餅館這樣扎根街頭巷尾的市井小店。近兩年,越來越多的“煙火小店”正從城市角落走向大眾視野,折射出餐飲消費需求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一道特色菜肴,一家市井小店,承載著一座城市的味覺記憶與人文溫度,正為餐飲消費注入新活力。
本報記者 趙 曦 □ 黃芷凌 文/攝

圖為正在灃元春餅館內用餐的消費者。
讓導航崩潰的小店
成為城市“最佳代言”

圖為位于居民樓深處的灃元春餅館。
7月5日上午11點,藏身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幸福巷一居民樓深處的灃元春餅館已是一片熱鬧景象。記者看到,狹窄的廚房里,灶火正旺,在廚師們手臂翻飛之際,一張張春餅迅速被烙熟;緊湊的餐桌旁擠滿了消費者,人們攤開溫熱的春餅,抹上甜面醬,夾起油亮的京醬肉絲和脆嫩的炒合菜,再裹上幾段潔白的蔥絲,一卷、一握便送入口中。
“這家店開了十幾年了,以前來的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這幾年外地游客越來越多,不少人甚至拖著行李箱直接來店里用餐。”店內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
正在就餐的張女士告訴記者:“來北京當然要嘗嘗地道的老北京味。像這種藏在居民樓里的小館子,都是本地人常吃的。我每次去外地旅游,都會特意找這種小店。”
對于像張女士這樣的游客而言,這樣的小店實際承載著一種獨特的“城市味道”。
“品嘗地方特色美食,不只是為了追求符合個人口味的好吃。就像北京的豆汁兒,外地游客可能聽說不好喝,但總想嘗嘗。”經(jīng)常在外地尋找特色美食的鄭先生告訴記者,“這些街頭巷尾的小店有的開了幾十年,連店里的桌椅都帶著歲月的痕跡。它們早已和周邊的市井生活融為一體,成為城市風貌的一部分。我想這才是大家真正想來打卡的原因。”
正如《2024中國美食旅游發(fā)展報告》顯示,93.1%的受訪者將體驗地方美食作為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隨著“味蕾游”的持續(xù)火熱,去年6月發(fā)布的《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挖掘地方特色美食資源,鼓勵各地發(fā)布餐飲美食指引,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美食名鎮(zhèn)’,推廣中華傳統(tǒng)飲食文化”。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強調“提升餐飲服務品質,支持地方發(fā)展特色餐飲”,進一步釋放地方美食的消費潛力。
能讓打工人專程前往的
只有家鄉(xiāng)的鍋氣
7月5日下午5點,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十里河街道的廣東美食·潮汕味道。推開這家不起眼的門店,仿佛進入了一個活色生香的潮汕美食世界:左側,油亮金黃的燒鴨燒鵝成排高掛;右側,膏蟹、蝦蛄等各式潮汕生腌浸潤在秘制醬汁中,泛著誘人的光澤。

圖為消費者正在廣東美食·潮汕味道店挑選菜品。
正在店內就餐的曾女士向記者介紹道,作為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潮汕人,她時常想念家鄉(xiāng)味道。“試過不少知名餐館,但總差那么點意思。”曾女士說,“后來在小紅書發(fā)現(xiàn)這家店,一進門就感受到濃濃的潮汕風味,味道更是出乎意料地道。雖然離我住的地方不近,但我還是經(jīng)常專程過來。”
與此同時,在北京市東城區(qū)交道口街道香餌胡同內的小街豬手店已有十多位消費者在等位,線上等位人數(shù)更突破百人。常客王女士表示,小街豬手的獨特酸湯搭配云南特色蘸水小料讓她一下就回到了記憶中的云南。

圖為正在小街豬手店等位的消費者。
來自山西的高先生則向記者分享道,在山西這個“面食王國”長大的他,對面食的味道格外挑剔。來到北京后,定期尋找地道的山西面館已成為他雷打不動的習慣。對他而言,品嘗那一碗碗筋道爽滑、澆頭扎實的家鄉(xiāng)面,不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是為了小店里熟悉的煙火氣。
十年“死磕”一碗面
用慢功夫“熬出”好口碑
“下班以后,到家附近的小店點上一兩個菜,跟老板嘮上幾句,吃飽喝足再散步回家。” 對于住在朝陽區(qū)某社區(qū)的趙先生來說,下班后到小區(qū)門口的玉香宮河州牛肉拉面店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美味拉面,仿佛能夠消解一身的疲憊。記者注意到,這家開了十余年,且生意紅火的拉面店,菜單卻出奇簡單——只有牛肉拉面、牛肉拌面、五香牛肉三個菜品。
“我們堅持做好一碗面。”店主告訴記者,“小店靠的是回頭客,如果食材不新鮮、味道不好,客人就不會再來。”從精選優(yōu)質原料到精心熬制湯底,店主對菜品品質的把控,讓“玉香宮”的口碑不脛而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自發(fā)分享用餐體驗,小紅書、大眾點評等平臺上對其的好評不斷涌現(xiàn)。
小店經(jīng)營者對口味向來有著自己的堅持。“和南方煎餃不同,北方的鍋貼是敞口的,必須得客人下單后師傅現(xiàn)包,8分鐘內下鍋才夠鮮。”平安鍋貼店的店主陳曦強調,餡兒要是一凍,鮮味就“跑”了,就算客人催,這8分鐘也不能省。
民以食為天,餐飲業(yè)是提振消費的重要抓手。2024年,全國餐飲收入達到5.5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11%,餐飲業(yè)經(jīng)營主體超過1000萬家。在激烈的餐飲行業(yè)競爭中,眾多市井小店憑借獨特口味和良好口碑穩(wěn)步發(fā)展,不僅成為展現(xiàn)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更是城市經(jīng)濟活力的生動體現(xiàn)。業(yè)內人士表示,隨著暑假旺季的到來,餐飲市場將保持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餐飲企業(yè)應抓住發(fā)展機遇,持續(xù)提升產(chǎn)品供給,推動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以培育新的增長動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