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7月10日發布的《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25》(下稱“報告”)顯示,綜合考慮我國當前階段的經濟增長潛力、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措施,預計2025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6%。
報告稱,綜合考慮用電增長、電源電網投產等情況,以及氣溫等不確定性因素,預計2025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呈現總體平衡態勢;迎峰度夏高峰期,部分省級電網電力供應偏緊,通過增購外電、最大化跨省跨區支援等措施,電力供需偏緊局勢可得到緩解;迎峰度冬期間,電力供需基本平衡。
今年以來,我國電力消費平穩增長。1~5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3.9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近幾個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當月同比增速均在4%以上。中電聯表示,今年以來的電力消費增長反映出國民經濟在頂壓前行、穩中有進,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展現了我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
電力消費平穩增長
分三大產業來看,1~5月,第一產業用電量54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6%,延續了快速增長勢頭,近年來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持續完善,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帶來新型用電場景不斷拓展。
1-5月,第二產業用電量2.5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1-5月,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3.3%,超過同期制造業整體增長水平;其中,汽車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均保持4.5%以上的增長。
1-5月,第三產業用電量740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5月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3.8%。其中,全國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6.2%;批發和零售業1-5月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0.8%,其中,充換電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42.4%。數字化經濟蓬勃發展、新能源車充換電服務需求增長推動了第三產業用電量快速增長。
電力是國民經濟重要的保障性行業,經濟與電力關系密切。近年來,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電力彈性系數)受到社會關注。
中電聯統計與數據中心主任侯文捷表示, “十四五”以來,各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均高于不變價GDP增速,我國電力彈性系數保持在1.2左右。電力彈性系數與產業結構轉型、新舊動能轉換、能源綠色轉型等密切相關。
今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初步建成
6月23日,國家能源局召開了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推進會,要求確保“2025年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目標按期完成,提出“六抓六推進”重點任務。
中電聯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達到2.4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7%,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到61.8%,預計全年超6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約三分之二,占全國售電量比重約四分之三。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斷提升。
中電聯規劃發展部副主任韓放在發布會上表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省級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全面提速,跨經營區交易取得關鍵性突破,區域電力市場建設邁上新臺階,電力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獲得新成果,新能源進入全面市場化新階段,電力交易人才隊伍建設加速推進。
為實現“2025年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目標,韓放表示,一是要進一步完善電力市場規則體系,二是完善有效銜接的電力市場框架,三是完善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的市場機制,四是完善由市場決定的電力價格形成機制。
她強調,深化電價改革,推動市場體現電能量、調節、容量、環境等多維價值,完善促進電力資源高效配置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跨省跨區送電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和調節性資源價格機制。強化電力市場與電力規劃的協同,通過價格信號激勵經營主體開發充裕的可靠容量和靈活調節容量資源,充分挖掘跨省跨區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進一步優化煤電容量電價政策
容量電價政策自24年開始執行以來,全國各地全面落實政策要求,出臺相關落實政策,并建立了相應的配套政策。初步統計,2024年,全國煤電機組容量電費950億元,平均煤電機組回收固定成本為92元/千瓦·年。
韓放在發布會上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總體來看,容量電價在推動煤電轉型升級、穩定煤電收益預期、激勵機組頂峰發電、促進新能源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為煤電企業提供了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有助于降低市場化交易波動對煤電企業收益的影響,緩解煤電企業的經營壓力,增強投資者對煤電項目的信心;同時引導煤電企業更加注重發電容量的建設和維護,促使企業投資于更高效、更可靠的煤電設備,提高煤電系統的整體性能和靈活性,優化投資結構。
為進一步優化煤電容量電價政策,韓放建議,根據能源轉型和電力市場建設情況加快落實成本回收比例,明確跨省跨區送電機組的容量電費分攤方式,明確熱電聯產機組因民生供熱導致出力受限的相應政策,研究以試點的形式推動容量市場建設。
韓放表示,在能源轉型不斷加快和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建議對電力現貨市場正式運行地區、連續結算試運行地區以及煤電利用小時數下降明顯地區,研究在2026年進一步提高容量成本回收比例。部分跨省跨區送電配套煤機容量電價執行困難,煤電機組外送容量電費執行方式不確定。建議按照誰受益誰承擔原則完善費用分攤協商機制,同時探索依據峰荷時段的容量保障價值作為完善容量電費的依據。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