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將打造綠色航運新生態,加快完善綠色航運政策體系,深度挖掘海洋資源價值,驅動海洋經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今天(7月11日)是我國第二十一個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國的實施日。交通運輸部介紹,近年來,我國航海事業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海運船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世界級港口群,國際海運量占全球近1/3,海洋經濟總量持續攀升,為全球經貿持續穩定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交通運輸部介紹,近年來,交通運輸行業深化運輸結構優化調整,推動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公轉水”、集裝箱鐵水聯運、航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建設綠色港口,嚴格執行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制度,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數據顯示,2024年,水路貨運量達到98.1億噸,是10年前的1.64倍;水路貨物周轉量達到14萬億噸公里,同比上一年增長8.8%,在貨物總周轉量中的占比達到55.6%;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規模化應用加速推進,上海港等主要港口成功實現船舶新能源、清潔能源加注業務落地運營,國際集裝箱樞紐海港港內作業綠色集卡占比突破60%。
目前,全國主要港口五類重點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已超過90%,長江經濟帶船舶靠港使用岸電量同比增長54%,國際干線集裝箱船和郵輪靠港已常態化使用岸電;累計已建成52座自動化碼頭,應用規模、作業效率、位居世界前列;電子航道圖發布里程9,950公里,長江流域基本實現電子航道“一張圖”全覆蓋。
我國約95%的進出口貿易貨物量通過海運完成。攝影/章軻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73.4億噸,同比增長3.8%。其中,內、外貿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4.7%和1.8%。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4億標箱,同比增長7.4%。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也顯示,我國海港城市港口經濟已形成以上海、蘇州等城市群為“一核”引領,以長三角區域和珠三角區域為“兩區”協同發展,以環渤海區域、東南沿海區域、西南沿海區域“多片”共同發展的空間格局。經測算,2024年中國海港城市港口經濟增加值達到6.7萬億元,占到這些城市經濟總量的13.6%。與2023年相比,規模增長3606億元,增幅均高于前兩年。
交通運輸部今天發布的《2025年中國航海日公告》稱,作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約95%的進出口貿易貨物量通過海運完成,海運航線和服務網絡遍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
公告稱,未來,航運業應加速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與航海的深度融合。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推動智能船舶從研發邁向大規模商用,實現海運調度智能化、港口作業自動化、物流信息實時化。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船隊與智慧港口集群,深度挖掘海洋資源價值,驅動海洋經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交通運輸部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打造綠色航運新生態,加快完善綠色航運政策體系,健全碳排放監測核算標準,推進新型動力技術裝備研發,完善綠色能源加注產業鏈,加快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規模化應用,推動國際綠色航運走廊建設,促進全球航運減排。同時加快培育和發展航運領域新質生產力,拓展人工智能、物聯網、5G、北斗等新技術應用場景,統籌發展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突出數據互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升航運全要素、全鏈條數字化水平。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