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個事業編,花45萬元買答案。
2023年,重慶警方查辦一起公職招考作弊案。在該市豐都縣舉行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聯考中,多名考生筆試成績“斷崖式”領先,招致嫌疑。
隨著案件偵辦工作的深入,一個分工明確、配合緊密的考試作弊產業鏈逐漸被揭露:上游“老大”負責統籌學生報考崗位,提供作弊設備,組織“槍手”做題;中游有專人組織作弊工作、招攬“生源”;下游有拍手進入考場非法獲取試題。經查,該犯罪團伙自2019年起,長期在重慶各區縣及四川內江市事業單位招考中組織作弊,單次作案非法獲利十萬至數十萬元。
2025年3月下旬,本案二審宣判,“頭犯”獲刑5年。與此同時,一名熟悉案情的人透露,經核查涉案團伙交易記錄,多名已入職事業單位的在編人員被勸退或清退。
當正常競爭通道無法達成目標,部分人便妄圖通過作弊走捷徑,而犯罪團伙正是利用這種心理,以單次十萬元至數十萬元的非法收益為誘餌,構建起完整的作弊產業鏈。
更值得警惕的是監管環節的薄弱之處。考場安檢與信號屏蔽存在的技術缺陷,為作弊設備流入考場提供了可乘之機。從案件中作弊設備的運作流程來看,無論是偽裝成普通應用的作弊軟件,還是通過加密信號傳遞答案的操作,都需要突破多重監管防線。這暴露出部分地區考試組織工作中,技術防范手段未能跟上作弊手法的升級速度,存在明顯的被動防御傾向。
此類事件的負面影響是多維度的。對考生而言,它破壞了“人人平等”的考試準則,讓埋頭苦讀的考生遭遇不公競爭;對用人單位來說,通過作弊進入崗位的人員可能存在能力與職位不匹配的問題,進而影響公共服務質量;對社會而言,它損害了公職招考的公信力。
考試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公職招考尤其如此。它不僅關系到人才選拔的質量,更維系著公眾對社會公正的信心。唯有織密監管網絡、加大懲戒力度、凈化競爭環境,才能讓每一份努力都得到應有的尊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策劃/劉丹 覃淋
文/周雅萌
主播/汪林靜
視頻/賀琰竹
編輯 何濤
二審 楊韜
三審 覃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