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海濤
近日,濱州市新悅田園牧歌小區8樓住戶姜女士遭遇煩心事。6月9日,常年空置斷水斷電的住房突遭“水患”。物業通知她樓下住戶(6樓、7樓)反映漏水,懷疑源頭在其家。姜女士趕回后發現自家衛生間吊頂被水浸泡,拆除時大量積水涌出,門板變形,門框及墻體浸水痕跡明顯,初步維修報價達五千多元。物業工程師現場勘查,發現水滴持續滴落,排除8樓自身原因后,將漏水源頭鎖定在上方9樓住戶。

責任拉鋸:檢測無果各執一詞,溝通漸成“博弈場”
6月10日,物業查看9樓(高女士家)衛生間頂部墻體“干爽”,要求其檢測。6月13日,高女士聘請測漏師傅,在物業人員在場下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無漏點”,水管檢查也“未發現異常”,疑點轉向防水層。隨后的日子里,漏水狀況有所變化(由滴落變為沁水),但問題持續。9樓高女士堅稱自家“無漏水點”,正常用水,并質疑是物業主管道問題,遭物業否認。急于孩子9月份入學的姜女士不斷催促,6月24日得知9樓進行了“打膠、抹縫”處理,效果還需待觀察。半月拖延令姜女士徹底失去耐心。
協商破裂:協議墨跡未干,鄰里成“原被告”
6月25日,姜女士邀物業和高女士三方協商。最終因無法就修復時限、效果及損失賠償達成共識,三方當場簽訂書面協議,一致同意將漏水修復責任認定及財產損失賠償問題訴諸法律解決。戲劇性的是,協議簽訂次日(6月26日),當姜女士預約測漏師傅欲做進一步測試時,高女士以“全天沒時間”為由拒絕配合。高女士向記者表示,對姜女士“突然起訴”的行為感到“莫名其妙”,稱自己“一直在積極處理”感覺“像被突然扇了一巴掌”,既然對方選擇法律途徑,便不再接受協商,“哪怕判賠3萬10萬自己都認”。至此,鄰里糾紛徹底陷入僵局。山東志濱律師事務所楊震宇律師對此指出,該財產損害責任糾紛案件訴訟起來耗時長、損失大,鄰里間應心平氣和解決此類糾紛,維護和睦關系,但為時已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