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深度融入社會生活,成為信息傳播、社交互動和商業交易的核心平臺。然而,網絡暴力、虛假信息傳播、個人信息泄露、網絡沉迷等負面現象頻發,對個人權益、社會秩序及青少年成長構成威脅。近日,《天眼問法》欄目特別邀請“天眼問政”專家團成員,貴州省律師協會大數據和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中聯(貴陽)律師事務所律師丁建,他將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法律法規,就文明上網的法律責任、風險防范及維權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

“天眼問政”專家團成員,貴州省律師協會大數據和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中聯(貴陽)律師事務所律師丁建
網絡言論有“紅線”:九類內容碰不得
丁建指出,網絡空間并非“法外之地”,法律為網絡言論劃定了清晰邊界。他總結了“一個核心、九條高壓線”作為網絡言論的指導原則:
“一個核心”即禁止發布任何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秩序的內容。而“九條高壓線”則具體包括危害國家安全與榮譽、破壞社會穩定、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傳播淫穢色情、宣揚違法犯罪、擾亂市場秩序、違反公序良俗、非法買賣違禁品信息以及假冒仿冒信息等九類內容。
“一旦觸碰這些‘高壓線’,將面臨嚴重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丁建說。
網絡違法行為后果嚴重:民事、行政、刑事責任逐級遞增
在談到網絡違法行為的法律后果時,丁建表示,網絡違法行為主要包括信息內容違法、網絡攻擊與破壞、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網絡詐騙、非法經營與擾亂市場秩序、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等類型。
丁建詳細解釋了各類違法行為的法律后果,從民事上的停止侵害、賠償損失,到行政上的警告、罰款、行政拘留,再到刑事上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乃至無期徒刑,違法成本逐級遞增,后果十分嚴重。
個人信息安全防護:六項鐵律要牢記
針對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丁建為市民提供了實用的防護指南。
他建議網民遵循“六項鐵律”:權限授予最小化、注冊信息夠用就好、密碼管理強且不同、公共Wi-Fi謹慎連接、鏈接附件火眼金睛、隱私設置定期體檢。
“這些措施看似簡單,但能有效降低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丁建說。
遭遇網絡暴力與信息泄露:五步走策略維權
當網民遭遇網絡暴力或個人信息泄露時,該如何維權?
丁建給出了“五步走”策略:緊急證據固定、平臺投訴與信息溯源、行政舉報、民事訴訟以及刑事報案。
他特別提醒,固定證據是關鍵,網民應學會使用錄屏、截圖等工具保存侵權內容,以便后續維權。
AI與大數據時代:隱私保護面臨新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隱私保護面臨新挑戰。丁建指出,AI數據訓練、深度偽造、大數據關聯挖掘等技術可能侵犯個人隱私。
他建議,用戶應提高警惕,避免向AI透露敏感信息;企業應采用差分隱私技術保護數據安全;同時,法律也應與時俱進,加強對新技術的監管。
網絡詐騙花樣多:防范與應對有妙招
網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丁建列舉了冒充公檢法詐騙、刷單返利詐騙、AI深度偽造詐騙等常見手段,并提供了緊急措施和證據保全建議。
他強調,遭遇詐騙后應立即凍結支付賬戶、報警并獲取報案回執、向平臺舉報并阻斷持續侵害。同時,保留好轉賬記錄、通話記錄等關鍵證據,以便后續維權。
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創作者須知維權路徑
在網絡環境下,知識產權侵權現象頻發。丁建現場分享了傳統著作權侵權、商標權與專利權侵權以及AI時代的新型侵權等表現形式,并提供了創作者網絡維權的實操指南。
他建議,創作者利用區塊鏈存證、平臺維權機制和行政與司法救濟等途徑維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同時,他也提醒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要注意保留證據,以便在維權時能夠證明自己的權益。
社交平臺使用規則:“三要三不要”需謹記
在使用社交平臺時,網民應遵守哪些基本規則?
丁建總結了“三要三不要”:要核真偽、問來源、存證據;不要碰灰色技術、賺快錢陷阱、越善意邊界。
他提醒網民,在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警惕,遵守法律法規和平臺規則,共同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相關法律法規概覽:為網絡文明護航
丁建還列舉了與網絡文明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并簡要說明了它們的主要內容。
他強調,這些法律法規為網絡文明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網民應自覺遵守,共同維護網絡空間的良好秩序。
應對新技術風險:法律需與時俱進
針對AI生成虛假新聞、深度偽造視頻等新技術風險,丁建認為,現行法律雖存在一定空白,但多數問題仍可在現有法律框架內解決。他建議未來修法應填補責任主體空白、創設新型法律規則,以在“創新包容”與“風險防控”間尋求平衡。
丁建表示,希望通過節目上的分享有助于提升公眾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在數字時代,大家共同遵守法律邊界,保護個人權益,共同營造一個清朗、文明的網絡空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主持人/文字 冷賽楠
攝像 潘先萬
剪輯 周旺澤
編輯 徐然
二審 楊韜
三審 覃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