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娜 杭州市婦女兒童醫療集團錢江院區(杭州市婦產科醫院) 生殖醫學科主任醫師
點開患者張女士傳來的簡訊,難掩喜悅,一顆牽掛已久的心也隨之落下。在醫學的字典里,“不可能”也可以被重新定義。
張女士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婚后對自己什么時候生寶寶一直想著順其自然,并未特別放在心上。時間一天天過去,隨著年齡的增長,36歲那年,由于月經不規律,加之一直沒懷孕,她心里預感不太對勁,決定到杭州來系統復查一下,于是找到了我。
彼時的她體重達到97kg(BMI35.6)。大體重、月經不規律、不孕,都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我讓她先去做個B超,看看子宮內膜厚度。
結果顯示,她的子宮內膜厚度達18mm。一般來說子宮內膜最厚在14mm以內,超過15mm就要高度懷疑子宮內膜癌或癌前病變。
之后的病理結果進一步印證了我的判斷。盡管確診給了張女士沉重一擊,不過她很快調整好心態,將重心轉向治療。
早期子宮內膜癌治療并不困難,如果沒有生育需求,常規治療切除子宮及附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保宮保育的治療需要具備特定條件,比如分子病理提示低風險、對孕激素敏感等。
幸運的是,經過嚴格評估,張女士的情況可以嘗試保宮治療。但未來能否成功生育,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攻守戰就此打響。
口服孕激素藥物是首選的保守治療方式,通過高效的孕激素,抑制子宮內膜的增生和癌細胞的生長。但第一個月的藥物治療下來,內膜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為了爭分奪秒“逆轉”病情,提高勝率,我查閱了大量文獻、指南,結合自己過往在子宮內膜疾病和相關宮腔鏡手術中的診療經驗,制訂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有些“冒險”的方案:在宮腔鏡下,對腫瘤病灶較為嚴重的部位進行單點電切,其他更為廣泛的部位配合冷刀刮除。但這對手術操作要求極高,既要最大程度地縮小病灶,以增加對藥物治療的敏感性,又不能過度損傷子宮黏膜,否則很可能造成宮腔粘連,影響后續受孕。
隨著手術順利完成,術后效果很快顯現出來。張女士的子宮內膜厚度迅速變薄,恢復到0.7mm的正常范圍內。與此同時,在營養/減重門診的科學健康管理下,她成功減重近40斤。
腫瘤初步得到控制后,我又為張女士放置了曼月樂宮內節育器,通過局部釋放孕激素,進一步減輕全身用藥的劑量和副作用。同時,輔助生育相關的促排卵、取卵、冷凍胚胎等流程也在緊鑼密鼓地同步開展,最大限度地為受孕爭取時間。
一般情況下,傳統的子宮內膜癌藥物治療后兩到三個月才可以考慮懷孕,但通過放置曼月樂環,我們把做試管嬰兒的步驟前移了,在取環前就完成了胚胎冷凍。取環后過渡了一個月,就可以直接進行胚胎移植了,大大減少了等待時間和復發風險。
終于,在去年10月,張女士成功受孕。漫長的孕期她一路“綠燈”通行,并于今年7月初,足月順利誕下一男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