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廣東游客盧女士稱,孩子的手表不慎被放入高鐵列車的紙質垃圾袋中,他們隨后通過手表定位,發現手表仍在大同南站,或許已經被當做垃圾處理。盧女士在撥打了市政服務熱線后,大同市相關單位的環衛工人在高溫下尋找4個小時,在翻找了8噸垃圾后,終于找到了手表。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新時代的鮮活體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的手表不慎被放入高鐵列車的紙質垃圾袋中,相關部門回應群眾的需求也無可厚非。針對此事,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長肖志剛就稱:“做啥是值,做啥不值?這是我們該做的事情,不要把它放得太高,也不要把它放得太低。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們肯定去做?!?/p>
那么,高溫下4小時翻遍8噸垃圾找一塊兒童手表之事經媒體報道后,為何會在互聯網上引來強烈關注呢?無外乎就是成本與收益的綜合考量。從媒體報道來看,環衛工人在高溫下尋找4個小時,在翻找了8噸垃圾后,終于找到了手表。高溫天氣,再加上翻找了8噸垃圾,這工作量對于環衛工人而言可謂巨大。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網友認為一塊手表與環衛工人的勞動量相比,成本大于收益。當然,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種看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毋庸置疑,我們衡量事物可以有多種標準。高溫下4小時翻遍8噸垃圾找一塊兒童手表,從回應群眾需求、滿足游客需要等方面考慮,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環衛工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這個成本如何解決卻值得商榷。對于環衛工人而言,高溫下4小時翻遍8噸垃圾找一塊兒童手表是額外的工作。這些額外的工作如何獲得相應的報酬?推而廣之,一些公共服務付出的成本如何解決,都值得我們商榷。
一些網友表示,可以探討由游客支付費用來請人尋找,這也可以考慮。當然,也可以探索由相關部門牽頭,聚攏社會資源來完成類似工作。畢竟事物是變化的,群眾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集聚更多資源來解決。很多事情雖然很小,但卻蘊含著很多的哲理,能夠帶給我們深刻的啟迪。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探討高溫下4小時翻遍8噸垃圾找一塊兒童手表值不值,不如探討如何完善公共服務機制,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楊飛)
初審: 侯薇 復審: 孫曉云 終審: 張彥梅 吉網新聞熱線:0431-82902222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