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7月14日消息,或許,只有中國人,治理沙漠才是認真的,而且充滿了智慧!
庫布齊沙漠,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地處黃河中游的南緣,東西長約400千米,東部寬15-20千米,西部寬50千米,面積約1.863萬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中國距離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
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治沙,庫布齊沙漠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觀,超過1/3的面積變成綠洲,沙丘整體高度下降了一半,每年流入黃河的黃沙減少上億噸,生物多樣性也得到了明顯恢復,10多萬人擺脫貧困。
治理沙漠是一項綜合工程,靠的不是單一技術,而是多管齊下,其中不乏中國式創新,比如用黑豬治沙。
早在2013年,就有人發現了擁豬治沙的潛力,當然不是普通家豬,而是沙漠紅山豬,其擁有50米的超大活動空間,甚至能越過1.4米高的柵欄。
2018年開始,有團隊帶著800頭黑豬進入庫布齊沙漠。
豬天生愛拱地,一頭豬一天能把5平方米的硬沙層拱得松松軟軟,就像翻過的農田。
在豬食里摻上草籽,吃進肚子沒消化完,拉出來就埋進了沙里。
加上豬糞一發酵,有了天然有機肥;而豬尿一滲如,水分也有了有了。
就是這套“拱地—播種—施肥”的組合拳,沙漠里就能種草了。
內蒙古農業大學的監測數據顯示,三年時間,治理區域的植被覆蓋率從不到5%達到96%,耐旱的梭梭樹成活率高達85%,1800畝流動沙丘直接變身來年改天,而且地下水位五年漲了1.2米,雨水滲透率翻了3倍。
幾年下來,先后投入治沙的豬達到了10萬頭之多。
另外,沙漠里喂養的豬活動量大,肉質緊實,肌苷酸含量比普通豬肉高6倍,味道更香,價格比普通豬肉高不少,平均每戶年收入額外增加了3萬元。
2022年后,庫布齊治沙項目用上了無人機監測系統,可以定期掃沙地,生成土壤濕度和植被覆蓋地圖,從而精準安排豬群去哪兒拱、草籽撒哪兒,治理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15%!
還有光伏板,不僅可以給豬遮陽,還給設備供電。
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李教授評價說:“這模式把生態修復和致富結合得天衣無縫,堪稱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標桿。”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專家來考察時都驚呆了:“中國這法子,硬是把全球環保的規則給改寫了!”
當然,用豬治沙只是我國治理沙漠環境浩大工程中的一環,更多沙漠正在慢慢變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