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中心醫院東院區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命保衛戰。一名突發心跳驟停、命懸一線的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患者,在經歷持續心肺復蘇(CPR)后,在體外膜肺氧合(ECMO)的支持下,爭分奪秒地完成冠脈造影及一系列治療操作,成功開通了堵塞的“罪犯血管”,術后輔以主動脈球囊反搏(IABP),在多學科團隊精誠協作下,在高級生命支持技術的強力保障下,患者最終脫離生命危險,康復出院,創造了生命奇跡。
患者王先生,61歲,因突發持續性胸痛被緊急送往濟南市中心醫院東院區。患者剛被推進急診科診室,就出現呼吸心跳驟停,湯慶斌、王鵬醫師立即開始搶救,持續進行高質量心肺復蘇,患者短暫出現自主心律后仍極不穩定,出現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和嚴重心源性休克,有效循環難以維持,患者命懸一線,隨時可能失去生命。

生死關頭,立即啟動緊急循環支持團隊。在李云教授、胡曉波主任的帶領下,重癥醫學科亓蕾、劉芹、李訓良、徐繪和心內科張佳興醫師,以最快速度成功建立VA-ECMO(靜脈-動脈體外膜肺氧合)。ECMO轉機啟動的瞬間,如同為患者打開了生命的“重生之門”——它暫時替代了患者衰竭的心肺功能,為后續的進一步診斷和決定性治療創造了機會。

在ECMO的護航下,胸痛中心戶克慶主任團隊張佳興、郭獻飛、田鵬醫師迅速將患者轉運至導管室。冠脈造影結果清晰顯示可怕的病變:猝死的原因是前降支血管完全閉塞,同時右冠和回旋兩根血管嚴重痙攣。這正是導致患者心臟驟停的“罪魁禍首”——急性心肌梗死!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胸痛中心團隊憑借精湛技術,迅速成功開通了閉塞血管,恢復了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


術后患者轉回重癥醫學科進一步治療。雖然患者的冠脈血流已經恢復,但其心肌梗死面積大,心臟功能極差,左心室射血分數僅有17%,為嚴重心源性休克,生命體征極不穩定,心跳數次接近停跳,胸痛中心團隊又為患者植入了主動脈球囊反搏(IABP)裝置。IABP通過精準的周期性充放氣,有效輔助心臟泵血、降低心臟后負荷,并改善冠狀動脈供血,促進心功能恢復,為患者脆弱的心臟提供了強有力的過渡性支持。
在ECMO與IABP的雙重支持下,重癥醫學科團隊24小時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進行悉心護理,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ECMO和IABP參數。李云教授及胡曉波主任查房,依據國際國內最新指南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經過精心治療,患者心臟功能逐漸恢復,各項生命體征和化驗指標趨于平穩,順利撤除ECMO和IABP,并拔除氣管插管。拔管后患者一般情況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出院前,患者高興地與參與救治他的專家們合影留念。

據重癥醫學科胡曉波主任介紹:“該病例的成功救治,是多學科協作的成果,是我院急危重癥綜合救治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生動體現。在傳統心肺復蘇難以維持循環的極端危重情況下,及時啟動ECMO和IABP等機械循環支持技術,為后續關鍵治療創造條件,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所在。”
從心臟驟停到心肺復蘇,從ECMO建立到血管開通,再到IABP輔助,這場高難度的生命接力跨越了急診科、重癥醫學科(ICU/CCU)、心內科、麻醉科、手術室等多個學科。每一分鐘都驚心動魄,但每一個環節都銜接流暢。得益于ECMO提供的可靠循環支持、冠脈介入治療的精準血管再通、IABP的有效循環輔助以及多學科團隊的卓越協作,患者最終從命懸一線到重獲新生。
近年來,濟南市中心醫院不斷加強急危重癥救治體系建設,引進國際先進的醫療設備,培養專業的醫療團隊,已成功應用ECMO、IABP 等技術救治了眾多危重癥患者,得到了廣大患者和家屬的認可和贊譽。
背景知識:
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搶救必須爭分奪秒。
體外膜肺氧合(ECMO):一種頂尖的體外生命支持技術,能部分或完全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為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循環和呼吸支持,是搶救瀕死患者的“終極武器”之一。
主動脈球囊反搏(IABP):一種機械性循環輔助裝置,通過物理作用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降低心臟做功和耗氧,常用于心源性休克或高危PCI術后的循環支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