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寶馬宣布與中國科技企業Momenta合作,聯合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新一代智能駕駛輔助解決方案。據了解,雙方將依托AI大模型,專注于中國特有的出行場景和用戶需求,提供全面場景覆蓋和點到點的領航駕駛輔助功能,這套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將首搭于國產寶馬新世代車型上。
汽車市場的競爭已經進入智能化,招商銀行研究院稱,智能駕駛正成為消費者購車的重要因素,65%以上的用戶使用高階智駕的頻次超2次/周。面臨中國汽車市場變化,寶馬等外資車企正加速智能化和電動化布局,包括推出全新電子電氣架構、與多家本土科技企業合作等。
Momenta是國內智能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的頭部供應商,與奔馳、奧迪、豐田等車企均有戰略合作。助力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領航輔助駕駛)成功規模化量產上車的國內第三方智駕供應商主要有5家,分別是Momenta、華為Hi模式、Bosch WeRide、百度和元戎啟行。佐思汽研數據研究顯示,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期間,Momenta在城市NOA供應鏈市場占比達60%,華為HI模式占比近30%,其他企業總共占比約10%。
近幾年來,BBA(寶馬、奔馳和奧迪)在中國市場集體遭遇困境。而與此同時,問界、理想等中國汽車品牌憑借智能化優勢,在30萬元以上市場加速搶奪豪華車市場份額。業內普遍認為,豪華品牌過去依賴的機械性能和品牌溢價,在智能電車時代不足以支撐其競爭力,而BBA在智能化領域的短板較為突出,產品迭代速度普遍較慢。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跨國車企高管們普遍秉持“全球統一標準”的理念,認為憑借成熟的技術體系和全球供應鏈就能征服中國市場,但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式增長以及智能化、網聯化的快速迭代,固守舊有策略已不合時宜。
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試水電動車的階段,車機系統普遍沿用歐洲邏輯,僅在為適配中國法規等層面進行了一些調整,導航體驗落后。在電動車市場遇冷后,外資車企開始在車機系統、地圖服務等高頻交互領域引入本土合作,但在智能輔助駕駛核心算法等領域尚未真正開放。近兩年來,外資車企開始與本土科技企業聯合開發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實現研發本土化。
一方面,外資車企在智能化領域起步較晚,短期內難以構建智能駕駛全棧技術能力。另一方面,中國供應商的響應速度快,往往能在短時間內根據車企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尤其是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本土供應商在芯片、軟件算法、智能座艙等領域快速崛起,這讓外資車企意識到,想要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立足,與本土智能輔助駕駛供應商深化合作已成為必然之選。
積極擁抱中國供應鏈與智能化生態,已成為外資車企補足在智能化領域短板的普遍做法。此前,寶馬已宣布與阿里、華為、字節跳動等本土企業合作;奧迪也與華為聯合開發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將應用于PPE電動車平臺車型;奔馳在中國市場也引入了Momenta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軟件。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