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7月15日訊晨光漫過黃河灘涂,銀山鎮黃河大集便在潮涌的人聲里蘇醒。與別處集市不同,這里的熱鬧總帶著水的靈動——剛從河里打上的鯉魚還在鐵盆里擺尾,灘區新收的小米透著沙土地的干爽,連賣茶的老漢都習慣用粗瓷碗盛上黃河水泡的大葉茶,遞過來時笑著說:“嘗嘗?這水養人。”
主街盡頭的“黃河記憶”展臺前,70歲的船工李大爺正給年輕人講“羊皮筏子渡黃河”的往事,手里摩挲著褪色的筏子繩。隔壁攤位,00后姑娘小林把灘區棗子做成了“黃河浪”造型的糕點,包裝盒上印著堤壩剪影,“俺爺說,黃河的故事得換種模樣往下傳。”
日頭漸高時,集市最熱鬧的要數“以物換物”角。張嬸用自家腌的芥菜換了兩斤手工粉條,王大哥拿釣來的黃河蝦換了孩子愛吃的糖球,一來二去間,賬本上的數字變成了鄰里間的熱乎氣。收攤時,滿載而歸的人們沿著堤壩往家走,夕陽把影子拉得很長,混著晚風里飄來的煎餅香,成了黃河岸邊最鮮活的剪影。
這集市,早已超越了買賣的意義,成了黃河兩岸人安放鄉愁的所在,更是讓黃河文化在煙火日常里生生不息的載體。(本網記者)
責任編輯:單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