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螺,這個現在被完全妖魔化的入侵物種,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它最初是為了食用而引入中國的。
現在還能找到它們曾經作為食物的輝煌,比如央視的曾經做過一期福壽螺致富的節(jié)目,一個老板做福壽螺的特色菜,因為做得特別好吃,做出億萬家業(yè),最后租下整條街的店鋪來賣福壽螺。
下面是當時的報道:
△ 圖片來自參考1
福壽螺原產于亞馬遜河流域,在1981年的時候作為優(yōu)質蛋白引入中國,毫無疑問它是可以吃的!
當時的中國嚴重缺乏蛋白質,福壽螺生長快速,長得又大,食性又廣——各種水生植物都能吃,生命力頑強好養(yǎng)殖,而且繁殖能力還強等等優(yōu)點成為當時的熱門養(yǎng)殖水產。
而且當時政府和媒體在南方的許多地區(qū)都進行過廣泛宣傳和推廣,所以在80、90年代,掀起一陣養(yǎng)殖福壽螺的浪潮。
當時的人們給這種螺開發(fā)了很多吃法,香辣、爆炒,各種各樣的都有,很少有人會覺得它不好吃的。
△ 甚至是生腌
△ 圖片來自互聯網,侵刪
不僅如此,中國福壽螺是由中國臺灣引入大陸的,據信臺灣剛開始養(yǎng)殖這種螺的時候,一只母螺能賣到800元——當然人們高價購買福壽螺并不是為了吃,而是希望能夠養(yǎng)殖致富。
然而,好景不長,這種螺因為大量養(yǎng)殖,同時以前的監(jiān)管又比較粗糙,有一些自然逃逸的,也有一些被人為放生的,總之福壽螺憑借它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等優(yōu)點,很快就在中國野外建立了種群,而且越發(fā)不可收拾。
△ 福壽螺啃食農作物的根莖,讓農作物減產
當它們在野外泛濫之后,這種螺也就失去了養(yǎng)殖價值和,沒人愿意養(yǎng)了,同時也失去了食用價值,也沒人愿意吃了——因為野生的福壽螺存在一些致命的寄生蟲。
其實,幾乎所有的淡水螺、淡水蚌之類的軟體動物,它們身上都有很多寄生蟲,但是螺這東西,你煮的太熟,它的肉就咬不動了、很難吃,但是不高溫猛火的烹飪,又很難殺死寄生蟲。
所以當福壽螺野化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捕食這種螺,一些人或者一些餐館不懂得烹飪,導致福壽螺確實制造過許多“食物中毒”事件,漸漸地就沒多少人敢吃了。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特意去查了下,福壽螺是不是有個別名叫蘋果螺,一查果然沒錯,蘋果螺就是我們這邊對福壽螺的叫法。
這種螺給我的最大印象就是個頭太大了,真的像蘋果一樣大,據說能長到600克。
在我們浙江這邊,2000年之前,其實就已經沒人吃蘋果螺了,而且大人就已經在教導孩子這種螺不能吃了。
如今,福壽螺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100種最具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它們對生態(tài)的破壞力很強。
更需要注意的是,福壽螺在中國野化之后,它們成了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這種寄生蟲有可能侵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引發(fā)腦膜炎、癱瘓甚至死亡。
所以,野生福壽螺作為食物確實很危險,不要隨便嘗試烹飪食用,現在宣傳它們的危害、魔化它們也是應該的。
還有一種入侵物種的情況和福壽螺很像,就是牛蛙,所以既然寫了福壽螺了,那就隨便再提一下牛蛙吧!
?J. Patrick Fischer
牛蛙原產于北美洲的入侵物種,同樣也是全球100種最具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它也是作為蛋白質供應引入中國的,與福壽螺不同的是,現在依然有人在養(yǎng)殖牛蛙,在一些菜市場、超市依然能買到。
當然,中國也開發(fā)了許多吃牛蛙的方法,甚至現在都有專門吃牛蛙的餐廳。
我曾經吃過這種餐廳,一種牛外在這種餐廳有幾十種吃法,有爆炒的,有下火鍋的,有裹上面粉油炸椒鹽的(我對這個印象最深),還有香辣的.....
△ 油炸牛蛙,圖片來自互聯網,侵刪
但是,牛蛙也和福壽螺一樣,存在許多寄生蟲,野生的牛蛙不建議隨便自行嘗試烹飪食用。
不過,牛蛙作為入侵物種最可怕的地方是,它還是蛙壺菌的攜帶者。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這種病菌,這種病菌對人無害,但是它是兩棲動物界的真正殺手,而且是會導致整個物種滅絕的殺手。
截至2019年,蛙壺菌已經導致501種兩棲動物滅絕,占已知物種的6.5%[2],由于蛙壺菌導致滅絕的物種實在太多了,所以壺菌病(由蛙壺菌引發(fā))經常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疾病。
那些受蛙壺菌影響的兩棲動物,即便沒有滅絕,種群數量也急劇下降,有些甚至下降90%,而牛蛙因為它們自身強大的抗病能力,成了這種病菌的攜帶者。
所以,如果牛蛙買來真的不想吃了的話,也不要隨便放生,它真的是極具破壞力的入侵物種!
參考
[1].https://www.cntv.cn/program/zfj/20040923/101165.shtml
[2].https://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9/03/bd-frogs-apocalypse-disease/585862/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