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國生物制藥(1177.HK)股價開盤一度大漲近6%。前一日,中國生物制藥公告,擬以不超過9.51億美元的總價全資收購創新藥公司禮新醫藥。
有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評價道,這起收購開辟了中國以仿制藥研發為主的成熟型生物醫藥公司(biopharma)收購以創新藥研發為主的生物科技初創公司(biotech)的新時代。
一家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發生的很多交易都是生物技術公司賣管線,或者產品合作層面的,公司整體出售的并不多見。
上述分析師認為,大部分生物技術公司不愿出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與成熟的大型生物醫藥公司“經營理念不合”。
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生物醫藥公司10億美元規模量級的收購確實是開了先河,這對于未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生態的發展有積極意義,兼并重組加獨立發展的模式。”
跨國企業對中國生物技術公司類似規模量級的收購發生在去年11月,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宣布以8億美元收購中國生物技術公司普米斯生物。如果達到某些里程碑,普米斯生物股東還可額外獲得1.5億美元。上個月,BioNTech將一款由中國的普米斯生物收購而來的腫瘤雙抗藥物以超百億美元的高價轉售給制藥巨頭百時美施貴寶(BMS)的消息震動市場。
一位生物醫藥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中國生物對禮新的收購資本市場反應積極,可能成為推動中國創新藥新一波行情的促進因素。“這是雙贏的收購,買方市值漲了,賣方的投資人也成功退出了。”
近年來,過去以仿制藥生產為主的中國成熟生物醫藥公司都在積極轉型,加大創新藥的研發投入以及合作開發。這些企業的代表包括恒瑞醫藥、石藥集團、科倫藥業、百利天恒等。
例如,以大輸液起家的科倫藥業,就將旗下科倫博泰作為創新藥的引擎拆分上市;恒瑞醫藥在上海成立了全球創新與臨床研究中心,自主研發創新藥;石藥集團也正通過國際化的研發團隊和實行中美、中歐雙報模式,加速創新藥的研發上市。
這些創新藥的研發投入也已帶來了回報。上個月,阿斯利康與藥企石藥集團宣布達成戰略研發合作,聚焦AI驅動的新型口服小分子藥物開發,目標直指免疫疾病及多適應癥慢性病領域;今年3月,恒瑞醫藥宣布與默沙東就其脂蛋白(a)口服小分子項目達成獨家許可協議;而科倫博泰與默沙東合作開發的靶向TROP2抗體的ADC藥物Sac-TMT也已于去年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上市,成為該領域獲批的首個國產創新療法。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