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這里很踏實,知道自己在做能救人的事。”7月15日,在貴州省人民醫院醫觀山湖院區造血干細胞采集室,49歲的何先生一邊配合醫護人員進行采集,一邊輕松地說道。

當天,他成功為遠在北京的一名患者捐獻225ml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這是他在4個月內的第二次捐獻。何先生也由此成為貴州省第553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同時也是我省第二位為同一患者兩次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
來自貴州的何先生,愛心之旅起步于大學時期,那時他便開始參與無償獻血,將這份善意持續傳遞。2011年,他主動報名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并留下10ml血樣,成為中華骨髓庫中等待匹配的“生命種子”。這一等,便是10余年。
去年底,一通配型成功的電話打破了平靜,何先生得知自己與北京的一名患者配型相合。沒有絲毫猶豫,今年3月,他順利完成了首次造血干細胞捐獻,為素未謀面的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患者病情出現復發,急需二次捐獻。接到通知后,何先生沒有絲毫遲疑,再次決定伸出援手。“既然開始救了,就救到底。”
在采集現場,血液從何先生的左臂抽出,經過血細胞分離機分離出所需的造血干細胞后,剩余血液再從右臂輸回體內。整個過程持續了4個小時,他始終保持著輕松的狀態,還不時和醫護人員聊天。
何先生坦言,曾想過對妻子隱瞞二次捐獻的事,怕對方擔心,但細心的妻子很快就察覺了。讓他欣慰的是,妻子在了解情況后給予了全力支持。“他知道我在做對的事,就沒攔著。”

對于4個月內兩次為陌生人捐獻造血干細胞的舉動,何先生看得很淡。“非血緣能配型成功,本身就是緣分。人家等著救命,我能幫就必須幫。”他還笑著說,“很多人想捐都沒機會,我能配上,是幸運的。”
不少人會擔心造血干細胞捐獻對身體有影響,貴州省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管理中心副主任楊梅給出了專業解答:“造血干細胞有很強的自我更新和復制能力,捐獻后1-2周就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對捐獻者的健康沒有影響。”
從大學時期的無償獻血,到2011年登記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再到如今4個月內兩次捐獻,何先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救人救到底,我在干有益的事情”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他的善舉,不僅為患者帶去了生的希望,也為社會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軍
編輯/李冰
二審/金艾
三審/李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