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臨,各類瓜果陸續上市,魚蝦蟹貝等海鮮也成為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新鮮水果和海鮮同食會產生劇毒砒霜”的說法依舊廣為流傳。從最初的柿子配螃蟹,到后來的檸檬配蝦、楊梅配蝦蟹,似乎總繞不開‘水果 海鮮’這一組合。這種言論一經傳播,便讓不少同時喜愛這兩種食材的人陷入擔憂。事實上,確實存在一些人在食用這類組合后感到身體不適,甚至不得不前往醫院就診,這似乎進一步印證了上述說法的真實性。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海鮮真的會變成砒霜嗎?砒霜,作為古代宮斗劇中常見的劇毒之物,其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令人驚訝的是,看似鮮活的海產品內部竟可能含有類似成分?實際上,魚蝦蟹貝等海鮮由于生長環境與生理機制的影響,會在體內積累海水中的污染物及礦物質,其中包括砷元素。不過,砷元素的毒性與其化學形態密切相關,有機砷的毒性遠低于無機砷。無機砷中的五氧化二砷和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具有顯著毒性,而海鮮中的砷多以有機形式存在,比如砷甜菜堿、砷糖等,這些物質對人體幾乎無害,且大多可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即便如此,仍有人質疑,是否真能完全放心享用海鮮與水果的搭配?答案是,只要適量且科學食用,大可不必過分擔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若海產品長期棲息于污染嚴重的水域,其體內砷含量可能超標。在這種極端情況下,若每日大量進食此類海鮮,體內砷殘留確實可能達到危險水平。但這樣的情況極為罕見,無需過度恐慌。
盡管如此,我們仍需保持謹慎態度。海鮮雖美味,但也暗藏隱患。其內部容易滋生細菌、病毒及寄生蟲,尤其是副溶血性弧菌,即使加熱至80℃以上才能被殺死。此外,海鮮中的蛋白質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易發生降解,生成有害的組胺類毒素。因此,不建議食用隔夜或未充分加熱的海鮮,同時避免嘗試未經熟制的“生腌”海鮮。一旦食用后出現嘔吐、腹痛或腹瀉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與此同時,還需警惕赤潮現象。每年4月至6月間,受水體富營養化影響,海水中可能出現大規模藻類繁殖。此時,蛤蜊、貽貝等貝類會吸收這些藻類,體內積累麻痹性貝類毒素。這種毒素耐熱且無特效解毒手段,食用后可能引發全身麻痹、頭痛、惡心甚至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威脅生命。因此,在赤潮高發期,應密切關注官方公告,切勿購買來自相關區域的貝類產品。
此外,還應注意部分人群對海鮮中蛋白質過敏的問題。對于這類人群而言,食用海鮮后出現不適癥狀并不罕見。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食用海鮮與水果后出現的過敏反應,也可能源于水果本身。例如桃子、蘋果、芒果等常見水果中的某些蛋白質成分同樣可能誘發過敏反應。一旦發現食用后出現嘴唇、口腔或咽喉部位的瘙癢、燒灼感或刺痛感,甚至伴隨蕁麻疹、胸悶等癥狀,應及時就醫檢查過敏原。此外,削皮或煮熟水果食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過敏反應。
總結來看,“海鮮 水果=砒霜”的說法純屬謠言,但在日常飲食中,我們仍需注意適量、安全食用,方能在品味美味的同時保障身體健康。
海峽網綜合自映象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