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現代以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思想范式的更迭,陽明文化逐步突破傳統儒學的封閉格局,呈現出學理重釋、教育轉化與公共應用三重維度的實踐探索。一是學理重釋。主要圍繞“致良知”展開系統思考,將其理解為“自覺之道德意識”,并引申出“良知坎陷”“心物一元”等主張,以回應現代社會中的理性危機與價值困境。這種跨文化背景下的學理闡發賦予其在當代倫理體系中新的生命力。二是教育轉化。陽明心學強調“學須反己,以致其良知”,本質上是一種以德性自覺為核心的修養哲學。這一主張在現代教育中得以重新激活,“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被轉化為價值引導與人格塑造的方法論。三是公共應用。進入21世紀,陽明文化逐漸走出學術圈,成為一種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公共文化資源。陽明文化不再局限于經典誦讀,而是廣泛嵌入城市記憶、群眾生活、政策實踐等多個層面,成為現代公共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單位:貴陽學院。節選自《貴州日報》2025年7月16日6版【聚焦貴州“四大文化工程”】欄目《推進陽明文化轉化運用》)
策劃制作張瑩
編輯 徐吉歐 王瑤
二審楊春凌韋一茜 王塬鈞
三審 陳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