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暢 浙大兒院泌尿外科副主任,腔鏡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尿控和盆底學組委員,中華男科分會兒童男科學組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學會婦幼微創協會泌尿學組委員等。 專業方向:小兒泌尿外科疾病的診治,尤其是小兒泌尿外科微創手術及兒童外生殖器畸形的整形手術。
筆述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泌尿外科 陶暢主任醫師
“醫生,我兒子的關鍵部位為什么比同齡人小,會不會影響他以后的生活啊?”暑假來臨,到泌尿外科就診的患兒也一下子多了起來,其中又以外陰異常的男性小患者居多。
男性患兒的外陰異常主要包括陰莖外觀偏小、顯露不良,包皮口小或包皮過長等,有些小朋友會有排尿不暢、歪斜,或是反復陰囊濕疹的癥狀。
兒童外生殖器異常的修復整形是小兒泌尿外科及內分泌科臨床工作中的重要課題,這些疾病不僅會影響患兒的生理功能,還可能對其心理發育、家庭關系和社會融入造成深遠影響。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診療理念的更新,早期識別、精準干預和多學科協作已成為改善患兒預后的關鍵。
陰莖偏小有多種原因
不是所有情況都需要手術
一個小學三年級的男孩,是媽媽陪著來就診的,走進診室時一直低著頭,說話聲音也很輕。
媽媽說,孩子這幾年來個頭、體重都蠻正常,就是唯獨私處比同齡孩子要小,有時候上廁所還會尿濕褲子,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孩子的性格變得有些內向,對上學也有點排斥。
我告訴這位媽媽,陰莖偏小在臨床上還是比較常見的,有多種原因。
比較常見的有些孩子是由于肥胖,肥胖會導致體內激素異常,雌激素水平上升,影響陰莖發育,加上恥骨前的異常脂肪堆積加重隱匿的外觀,這種情況屬于陰莖假性隱匿,一般不需要手術治療,以減肥、觀察為主;有些孩子則是因為激素分泌不足導致的陰莖發育不良,長度和寬度都小于正常標準兩個標準差以上,這種情況屬于“小陰莖”,需要到內分泌科就診治療;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真性隱匿,這類孩子的陰莖大小其實原本是正常的,但由于肉膜發育異常,就像一件“緊身衣”一樣把陰莖給束縛住了,需要通過手術解除“束縛”,讓陰莖恢復正常。
經過檢查,這個男孩的情況屬于陰莖真性隱匿,手術治療后達到了平均長度,術后3天順利出院,出院時,孩子明顯開朗了許多,笑容也多了。媽媽反復詢問后得知孩子日后的生活不會有任何影響,也表示很滿意。
一般來說,男孩外生殖器異常的修復整形最好在3歲之后進行治療。首先要注意控制體重,尤其是肥胖的孩子;其次,生活中要給孩子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排尿習慣,比如洗澡時注意陰莖包皮上翻,可以減少感染幾率;最后,如果發現孩子陰莖明顯小于同齡人,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排查原因,對癥治療。絕大部分孩子經過治療,日后的生活都可以和常人無異。
不同類型的外生殖器畸形
選擇治療的時機也不一樣
尿道下裂是男性最常見的先天性外生殖器畸形之一,發病率約為1/300。早期評估需排除合并畸形(如隱睪、腹股溝疝),必要時行染色體或基因檢測。國際共識推薦在6-18月齡完成修復,此時組織彈性好、術后護理依從性高。
隱睪是指睪丸未能下降至陰囊,足月男嬰發病率約3%,早產兒高達30%。未降睪丸可能引發生精功能障礙(2歲后生精細胞減少)和惡變風險增加(較正常高5-10倍)。一般采取分級管理策略:6月齡前睪丸可能自然下降,其間以觀察為主,需定期超聲監測;1歲后睪丸仍未降者需行睪丸固定術。另外,觸及不到的隱睪需行腹腔探查,腹腔內的睪丸會增加性腺腫瘤的發病機會。另外,隱睪患兒易患睪丸扭轉或嵌頓疝發作導致睪丸梗死,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性別發育異常(DSD)表現為外因模棱兩可,需要多學科協作共同參與診斷,非必要整形手術建議推遲至患兒能參與決策,尊重患者自主權。
包莖同樣采取分級管理: 3歲以下孩子多為生理性包莖,無需干預,指導家長正確清潔即可;病理性包莖往往容易反復感染、排尿困難,需行包皮環切或擴張術。
概而言之,兒童外生殖器畸形的診治需兼顧解剖修復與身心發育,對患兒尊嚴的維護和家庭支持的重視始終是醫療實踐的核心,臨床醫生應秉持“個體化、微創化、人性化”原則,在最佳時機選擇適宜方案。隨著組織工程、基因治療等技術的發展,未來有望實現更精準的修復和功能重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