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剛照亮上饒市信州區的街巷村落,一群身穿紅馬甲的社工就開始奔忙。他們手握厚厚的走訪記錄本,足跡遍布低保戶家、校園、醫院……,用專業與溫情,悄然化解群眾心頭一個個急難愁盼問題。

社工小胡帶彭叔叔試新輪椅。(信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輪椅上的陽光
“現在,我能自己推著輪椅曬太陽了!”茅家嶺村的彭叔叔撫摸著嶄新的輪椅扶手,眼眶泛起淚花。因殘疾行動不便的他,曾因借用醫院輪椅屢遭催促而不敢出門。
社工小胡得知后,立即啟動輔助器具申請程序,并耐心講解每一步。當申請需要清晰證件照時,彭叔叔犯了難。小胡二話不說,細心扶他靠墻坐正,舉起手機連拍數張:“叔,您看這張笑容最精神!”當申請因照片問題被駁回時,社工們反復協調殘聯重新提交材料,最終將輪椅送到彭叔叔家中。
“她們比親人還上心!”彭叔叔的妻子說。彭叔叔的手機里,至今珍藏著與小胡的十幾條對話記錄:從政策解讀到進度追蹤,從補傳材料到送貨上門——字字句句,都是這場“輪椅愛心接力”的溫暖見證。
生命的擺渡人
“小劉,材料全寄到了,放心!”朝陽鎮社工小虞掛掉電話,輕拭額角的汗珠。電話那頭,21歲的骨肉瘤患者劉某喜虛弱地道謝,聲音里透出一種久違的希望。四年抗癌路,右腿截肢、癌細胞轉移、每月上萬元的藥費,讓這個本就困難的家庭背上了30多萬元外債。
小虞迅速行動,白天穿梭于民政局與醫院之間,整理“衛惠保”理賠材料;深夜伏案鉆研政策,為這個特殊家庭制定幫扶方案。
最棘手的是戶籍遷移。因劉某喜身份證歷史記錄存疑,手續一度停滯。小虞頂著烈日,陪同劉某喜舅舅奔波于派出所。當工作人員提出需要河北方面的證明時,她二話不說自掏腰包將材料快遞至河北。那段日子,她的手機晝夜不眠,微信里擠滿了與醫保局、派出所、快遞公司的溝通記錄。
這群民政“多面手”,一邊協助申請“衛惠保”理賠,一邊辦理臨時救助。如今救助金已到位,“衛惠保”理賠程序也已啟動。劉某喜母親哽咽著說:“她們不僅救了我兒子的命,更救了這個家。”
向陽生長的花朵
在秦峰鎮管家村,孤兒余某敏的成長軌跡里,深深鐫刻著民政社工的印記。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即將成年的她與七十多歲、身患白內障和糖尿病的奶奶相依為命。
社工們成了小敏家的常客。冬日,他們帶來厚棉被,悄悄將暖水袋塞進小敏的被窩;酷暑,他們送上防暑包,里面清涼油、小風扇和兒童防曬霜一應俱全。通過小敏的朋友圈以及翻閱檔案,社工們發現當天是她的生日,便帶著蛋糕、牛奶和水果入戶為她過生日。燭光中,小敏許下心愿:“長大后,我也要像哥哥姐姐們一樣幫助別人。”
如今的小敏,眼中怯懦漸褪,自信日增。她學業進步,與同學相處融洽,更主動活躍于學校各種活動。從需要幫扶的困境兒童,到即將實習的畢業生,她的每一步成長,都凝結著民政社工的深情澆灌。
這些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正是信州民政社工的日常。截至目前,信州區8個鄉鎮街道民政服務站已開展各類探訪35263人次,個案服務101個,小組活動133節,社區活動560場,累計服務62482人次。
此外,“童生緣”項目已開展23場,為75位困境兒童舉辦集體生日會;“夢想書桌”計劃已為146位困境兒童送去書桌椅和護眼燈;“時光的禮物”——公益金婚攝影行已為101對金婚老人上門拍攝“金婚照”;“‘紙’呵護你”累計開展活動44場,覆蓋47個社區,為176位失能老人送上紙尿褲、輪椅等物資;壹基金“平安小課堂”項目累計在城鄉23所學校開展安全知識課程313節,受益師生14175人次;防燙傷課程18節,服務372人次。
“群眾把我們當家人,我們就要對得起這份信任。”信州區民政服務站負責人錢慧說道:“后續,區民政服務站將繼續聚焦‘一老一小一殘一困’的群體需求,讓探訪的腳步走得更深,把個案服務做得更細,讓每一場社區活動都成為傳遞溫暖的紐帶。”
朱正、許璐磊、中國江西新聞網全媒體記者陳春偉/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