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數字化浪潮席卷課堂,當“雙減”政策重塑教育生態,當AI技術叩響未來之門,一批新時代教師正勇立潮頭,以青春之姿解鎖教育新篇。荊楚網(湖北日報網)特推出“教師的故事”系列專題報道,以真實而鮮活的敘事傳遞教育溫度,展現荊楚大地教師用愛與責任澆灌希望、用智慧與創新點亮夢想的動人篇章。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唐天琪、許文秀 實習生何若萌)
在武漢市江漢區紅勝幼兒園的教室里,一場由紅心火龍果引發的“色彩革命”正悄然上演。孩子們興奮地舉著被果汁染紅的小手,圍著一位笑容明媚的年輕教師追問:“老師,為什么我的手變成紅色啦?”這位蹲下身眼中閃爍著探究光芒的,正是教師張夢君。當童真遇見智慧,一場“以兒童問題為染料”的教育探索就此展開。

童眸探世界 教育于微處“生根發芽”
“老師不能站在上帝視角,而要以兒童的眼睛看世界。”張夢君的教育哲學,萌芽于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午后。當孩子們發現火龍果汁把自己的皮膚染成了紅色,她敏銳捕捉到這個生活小瞬間里的教育大價值——關于“植物染色”的項目化探究就此拉開帷幕。
她鼓勵孩子們從家中搜集菠菜、紫甘藍等材料,在幼兒園變身“色彩魔法師”。當楊怡婷小朋友發現菠菜汁從深綠褪成淺黃,張夢君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像個神秘向導,引導孩子“蹦”出新問題:“顏色為什么會變?如何讓它更持久呢?”孩子們在張夢君的支持下,拿著平板電腦向智能助手“豆包”求助,探索出了淡鹽水、明礬、白醋的固色小奧秘。

“好老師要善于‘發現’和‘點燃’問題。”張夢君笑著說:“得從孩子們的無數個‘為什么’里,挑出能讓他們一直興奮探究下去的真問題。”在她看來,新時代好教師的專業能力,正體現在對兒童問題的敏銳捕捉與價值判斷中。
借AI之翼 探尋幼教本真之美
作為成長于AI時代的教師,張夢君對技術融合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面對小班幼兒頻繁穿反鞋子的生活難題,她巧妙運用項目化驅動學習的方式,把解決穿鞋問題變成了一個超有趣的項目——“學會正確穿鞋大挑戰”。通過游戲化方式練習和糾錯,把枯燥的生活技能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技術不是炫技,而是解決問題的橋梁。”在植物染色實驗中,當小朋友們難以用語言描述紫甘藍汁遇白醋變粉紅、遇小蘇打變藍綠的奇妙過程時,Procreate軟件生成的色卡對比圖就像一個魔法小畫板,讓抽象的科學現象瞬間變得直觀可感。“AI軟件要用之有度。”張夢君坦言,自己曾經歷過觀念轉變,從依賴電子白板,到更注重實體操作材料,關鍵就是要讓技術真正服務于真實學習需求。這一實踐也深刻體現了紅勝幼兒園“本真、童真、真知、真實”的文化內核。

聚“看見”之力 筑牢幼兒成長之基
張夢君以“看見”為核心,創新實踐家園共育。她深知:新時代教師必須是家校共育的設計師。
針對穿鞋、穿衣等基本生活技能,她先用一周時間進行集中教學,并設計21天家庭打卡小任務,請家長們協助鞏固。學期結束,小班幼兒利落穿衣褲的場景就像一場成果展示會,成了最有力的答案。
為了打破家園認知壁壘,她主動開放教育過程:每周三“觀察發電站”、周四科學小游戲的精彩瞬間,都被她拍攝下來同步到班級群。家長們通過視頻,親眼目睹孩子用扭扭棒創作扎染、用Siri查詢實驗資料,這種“看見”極大增進了家長對紅勝幼兒園“以游戲促發展”理念的理解和認同。家長們開始明白:好奇心、探究欲、好習慣,才是上小學的“金鑰匙”。“沒提前學拼音寫漢字的孩子,靠這些能力也能順利過渡。”聽到這些反饋,張夢君十分欣慰。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的初心,就是讓每個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發光發亮。”張夢君的教育宣言樸實而有力。這位年輕的“童心守護者”,在紅勝幼兒園這片沃土上,精心澆灌,靜待每一株幼苗綻放出獨一無二的生命光彩。【責任編輯:黃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