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凌晨,大雨傾瀉,雖然穿著雨衣,但對高速公路都勻營運中心廈蓉道路綜合管理站的外包“臨時工”黎國林來說,眼睛、鼻子和嘴巴就像被雨水蒙住了一樣,讓他有些難以喘息。
雖然視線不清,但黎國林顧不得那么多,只能強借著車輛微弱的燈光和手電筒的光亮,小心翼翼地往前摸,“不好,斷枝和碎石很多,邊坡土質也很松,若有車輛駛來,危險難測。”黎國林心里咯噔一下。
來不及在后方擺放安全錐,在同班組工友李紹飛的協助下,黎國林從車上拿出電鋸鋸斷枝,兩人在高速路上一個鋸下一個移開,度過了緊張的5分鐘。
“天氣惡劣,如果車輛駛入,后果不可知。”緩過神來,兩人立即往后方狂奔。10分鐘后,兩人來到了排降二隧道,黎國林掏出手機向后方匯報,“道路情況惡劣,請協調交警前往支援。”
與此同時,抬頭看的黎國林發現必居坡隧道口的場景更緊張了:斷樹枝橫七豎八、邊坡上無征兆地滾下碎石——按照黎國林的經驗來判斷,這是“死神”發出的訊號,必須快速反饋異常信息。
隨后他立即將異常巡查信息報送路網監控中心,在路網監控中心的統籌下,啟動了“一路三方”機制進行研判。
7時11分,四格至都勻東互通實行雙向道路交通管制,成功避免了因猴子河特大橋引橋垮塌可能造成的車輛墜橋、人員傷亡等重大事故,保障了過往車輛的安全。
一條路聯通兩端,連接著無數安全與希望;“臨時工”平凡之舉,守望著萬千平安和幸福。
激戰雨夜,竭盡全力也要頂住
大雨滂沱,天色不明,伸手不見五指,雨刮器快速劃過,視線依然模糊。夜靜雨聲大,在警示著每一位道路巡查員。
6月下旬黔南大雨不斷,G76廈蓉高速格都段的巡路員以巡邏車為家、雨聲為伴,每分每秒都是生死大考。
連著幾天的暴雨,讓黎國林這個2020年12月入聘的巡路“新兵”累到了極點,“大雨襲來,就是不間斷巡查。”黎國林說道。
黎國林與同班組工友李紹飛一同巡查的路段屬于第三片區。“這個片區是最難的,車流大、管段長、年限久、橋隧比大,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分管安全的收費站站長劉棟如是說。
“平時巡查白天不少于兩次,夜晚一次。”惡劣的天氣讓黎國林的神經繃得緊緊的,“怕大風刮斷的樹枝和邊坡滾下的石頭造成意外,雨天必須連軸轉。”
雖是“新兵”,但曾有多年跑大貨車和旅游大巴經歷的黎國林,安全意識可謂深入骨髓,對道路上的微小變化很警覺。
“雨天看樹木偏離的角度、看邊坡土質的松軟程度、看路旁的積水就基本可以判斷道路的危險程度。”善于觀察的黎國林對環境的洞悉很迅速。

廈蓉高速猴子河特大橋引橋垮塌現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廖文祥 王華 攝
6月24日凌晨4時39分,黎國林在開展第三次巡查時發現苗頭不對,“必居坡路段斷落的樹枝太多了,邊坡土質又松軟,滾落的石頭也多,這是非常強烈的危險預警信號。”
黎國林第一時間將發現情況預警至轄區聯動工作群,同時向第三片區管理站站長馮慶林和管理站管理員魯大旺進行了情況匯報。
“我們聽到匯報后認為附近的猴子河特大橋肯定‘跑不了’,并上報路網中心建議加強管控。”隨后馮慶林、魯大旺在巡查中印證了猜想,并及時反饋至路網中心。
接到異常信息后,路網監控中心立即下令加大排查力度,同步啟動“一路三方”機制,果斷決定對雙向來車進行管控。
與此同時,在K1288—K1234路段(榕江往都勻方向),馮慶林、魯大旺、黎國林三人緊急開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賽”。
大雨還在傾瀉而下,雨衣早已失去了功效。顧不得這么多,在路網監控中心進行調度后,黎國林趕緊從皮卡車后方拿出道路安全錐擺放,車上安全錐不夠用就拿平時預放在路旁安全錐頂上,并同步放置聲光報警器。

垮塌現場
險情就是命令,安全就是底線。
大雨瘋狂沖擊邊坡,滯留車輛越來越多,隨時可能被山體滑坡奪去生命。
幾乎是下意識的,黎國林快速和同事一道砍掉高速公路之間隔斷的樹木,打開隔板,指引車輛進行緊急的臨時掉頭。
“生命高于一切,急難時刻不要糾結責任劃分。”黎國林說。
一輛接著一輛,大家的衣服是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從實行交通管制到猴子河特大橋引橋垮塌后的馬不停蹄,黎國林與同事們連續奮戰差不多24小時,成功疏導了200多輛車。

工多藝熟,普通崗位也要有本領
業精于勤,工多藝熟,這在黎國林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7月15日,烈日當空,記者跟隨黎國林巡路。
“前方應急車道有垃圾,我得下去撿起來。”記者還沒緩過神,靠邊停車、按下車輛應急燈,觀察后方無車輛后,經黎國林一頓行云流水的操作,片刻間垃圾已被其“降服”。

“路上無小事,我們巡路員多一份謹慎,道路就多一份安全保障。”話未畢,車輛行駛到橋梁處,又是一通行云流水,黎國林與同事開始工作。
“這里缺了一塊防拋網,記錄一下。”話畢,黎國林眼尖地發現排水溝堵塞,便戴上手套將沉積物往外“挖”。
“巡路工作就是這樣,細小瑣碎,但卻關系著千家萬戶的行車安全。”黎國林說,跟著經驗豐富的同事多看、多思考,很多路面上的小問題都會無所遁形。

“我們就是一顆‘螺絲釘’,緊緊咬住工作職責就是最大的使命。”黎國林打趣地說,“崗位雖小也有千鈞重擔,馬虎就是對生命的漠視。”
善于觀察、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黎國林在巡路上也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獨門“功法”。
“核心在于‘眼尖、心細、預判準、處置快’。”作為道路“巡檢醫生”,黎國林總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望聞問切”之法。
何為“望聞問切”之法?
在黎國林看來,“望”即為遠看路面是否有拋撒物、塌陷、積水、標線,近看護欄、標志標牌是否完好,邊坡是否有滑坡落石跡象。

“聞”即為留意車窗外空氣中的異味,比如燒焦味可能預示前方車輛存在故障,泄漏的油氣味需警惕危化品運輸車隱患。
“問”即為在自身認知能力范圍以外的可見性風險,拍攝并上報站領導,通過有資質和具備更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員研判并下達處置措施意見。
“切”即為運用工作手冊和經驗相結合判斷病害異常,比如路面突然出現散落著大小不一的碎石,立刻聯想到周邊山體可能有墜物風險,需快速預警并應急處置。
“此外,還要熟記責任路段的彎道、橋梁、隧道、邊坡等關鍵點位,以及養護施工區、事故高發區的位置。”黎國林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如果遇到雨天要重點查橋梁排水,還要注意橋下空間、高邊坡、高填方、易積水路段。在冬季則要緊盯易凝凍路段和橋梁,節假日要聚焦路段截面流量和收費站出入口車流。”
魔鬼和天使都存在于細節之處。“與其說巡路員巡的是路面,還不如說巡的是一個個家庭的希望,每一處細節都不能忽視。”
持之以恒的平凡,造就了關鍵時刻的力挽狂瀾。在黎國林看來,“愛崗敬業是我的職責,守住每一段路的安全與暢通,就是對社會最大的回報。”

“精準巡查挽狂瀾,大愛救援恩如山。”“最幸運司機”游國春給都勻營運中心送來的一面錦旗,就是對黎國林最好的褒獎。
短評
為平凡之舉點贊
天災真無情,安全顯大愛。
在自然災害面前,個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在強烈責任心與使命感驅使下迸發燃燒出來的智慧、超強的意志力,卻可以創造奇跡——黎國林就是這樣。
凡人之所以不平凡,皆因心中有責任、有大愛,肩上有安全、有民眾。一場天災,我們看到了全網熱議的“最幸運司機”,看到了他身處險境卻依然掛念他人安危的可貴品質,看到了藍天救援隊如“蜘蛛俠”一般的英勇行為,看到了“結對明白人”潘吉得敲著不銹鋼盆喚醒睡夢中村民大撤離的英勇之舉,他們都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責、心中有愛的普通人,更是值得我們尊崇與敬畏的平民英雄。
安全服務沒有“臨時工”,我們為這樣一個“臨時工”點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發揚 袁紹陽
編輯 李娟
二審 劉義 李劼
三審 周文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