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里,數控車床前的年輕技工手指翻飛,精密零件精準成型;工地上,裝配式建筑工人手持智能測量儀,數據實時同步云端;直播間,家政服務能手演示收納技巧,在線觀看量突破百萬……日前,國家部署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明確未來三年,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其中,聚焦高精尖產業與急需行業、就業重點群體等開展補貼性培訓3000萬人次以上。
就業市場的天平,永遠向“有用之才”傾斜。過去,部分培訓存在“大水漫灌”的問題:教的用不上,用的沒教過,勞動者拿著證書卻找不到門路。如今,培訓直指“高精尖產業急需”“就業重點群體剛需”,就像給果樹“精準施肥”。芯片制造急需的精密焊接技術、養老護理緊缺的智能照護能力、鄉村振興必需的電商直播技巧,哪里有缺口,培訓就往哪里補。3000萬人次的補貼性培訓,不是數字的堆砌,而是精準對接市場的“及時雨”,讓勞動者學到的每一項技能,都能變成職場競爭力,讓“學得會”與“用得上”無縫銜接。
勞動者的成長,從來不是“一訓了之”的終點,而是持續精進的起點。有人從流水線工人蛻變為智能制造工程師,靠的是日復一日打磨編程技能;有人從普通月嫂升級為金牌母嬰護理師,贏在把中醫催乳知識與現代育兒理念融會貫通。技能培訓既要“授人以漁”,更要“助漁結網”。搭建校企合作的實訓平臺,讓課堂連著車間;暢通技能等級晉升通道,讓初級工能成長為高級技師;鼓勵技術革新,讓“小發明”“小創造”得到認可。當勞動者在培訓中看到進步的階梯,在實踐中嘗到成長的甜頭,技能就會從“謀生手段”變成“事業根基”,讓“手藝精”成就“人生贏”。
曾幾何時,“當工人沒前途”的偏見讓不少人對技能崗位望而卻步。如今,隨著“技高者多得”的分配機制落地,情況正在改變:高級技師享受教授級待遇,技術能手獲得政府特殊津貼,技能大賽冠軍站上領獎臺……這些變化釋放出鮮明信號:技能值錢,人才金貴。當外賣小哥通過培訓成為無人機調度員,當返鄉青年靠著面點技藝開起連鎖小店,當科研輔助人員憑借精密儀器操作技能參與重大項目,勞動者的價值在技能中彰顯,職業的尊嚴在實干中升騰。這種尊重,比任何口號都更能點燃人們學技能、鉆技術的熱情,讓“技能飯碗”端得穩、端得香。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從“就業優先”到“質量就業”,技能始終是繞不開的關鍵詞。當千萬勞動者在培訓中錘煉本領,在實踐中綻放光彩,不僅能實現個人的“小康夢”,更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技能動力”。這股熱潮,既是時代對人才的呼喚,更是勞動者對美好生活的應答——技能在手,未來可期;匠心筑夢,奮斗有光。(王雯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