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蕊 通訊員 陳晨
近日,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收到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謝信。信中,一位85歲高齡患者的家屬用樸素的筆觸,記錄下與三院醫生交往的溫暖點滴——那些看似微小的“多做一點點”,卻如春風化雨,讓焦灼的求醫之路浸潤了溫度。
老人是三院神經內科的“老朋友了”。以往住院,當老人病情復雜、家屬憂心如焚時,神經內科主任閆婷主動遞上自己的私人電話號碼:“有事隨時找我,別擔心。”這串號碼從此成為家屬心中的“定心丸”。無論是深夜突發狀況,還是用藥細節的疑慮,閆婷的聲音總在電話那端及時響起,清晰解釋治療方案,將專業判斷化作通俗言語,撫平家屬眉間深鎖的焦慮。家屬直言,“她不但沒有絲毫煩意,而且耐心解答了我們問的問題,她的話使我們的情緒穩定了下來”。
更讓家屬印象深刻的是診室中的一幕。當家屬帶著滿腹疑問走進辦公室時,正在伏案工作的當值醫生立即推開椅子,始終站立著,目光平視,耐心解答每一個問題。這一“站起來”的姿態雖簡單,卻無聲傳遞了醫者對患者家屬的平等尊重與全神貫注的關懷。家屬在信中動情地寫道:“這個舉動,使我們心里感到熱乎乎的。”
從留下號碼到起身相迎,正是這樸素的“多做一點點”——主動延伸的服務時間、將心比心的溝通姿態、自然而然的尊重之舉,織就了超越技術本身的醫療溫度。當冷冰冰的診療流程被注入人情暖意,醫患之間便架起了一座以信任為基石的橋梁,共同鑄就了有尊嚴、有關懷的醫療環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