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7月18日消息,嫦娥六號首次從月背帶回的樣品,還在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研人員系統(tǒng)分析了月球阿波羅盆地內(nèi)斜長巖的出露情況,成功識別出了51處純斜長巖出露點,分布在阿波羅盆地的北緣、南緣、盆底、中央峰環(huán)結(jié)構(gòu)上。
這意味著,嫦娥六號從阿波羅盆地帶回的月球樣品,可能包含代表原始月殼成分的斜長巖!
大家都知道,月球正面和背面是截然不同的,但原因一直是個謎。
科學家認為,早期月球像個滾燙的巖漿海,冷卻時,富含鈣的斜長巖因為自重較輕浮到表面,形成了最古老的原始月殼。
過去,美國的阿波羅任務(wù)曾從月球正面帶回過這種斜長巖樣品,但樣本代表性不足,而且空間覆蓋范圍有限。
月球背面的原始月殼與正面是否一樣,學術(shù)界一直不太清楚。
▲(a)以SPA南極-艾特肯盆地盆地為投影中心的月球數(shù)字高程模型。(b)、(c)、(d)分別表示阿波羅盆地區(qū)域月殼厚度、影像、MI數(shù)據(jù)假彩色影像,圖(d)中R、G、B通道分別為900nm、1050nm、1250nm吸收深度
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阿波羅盆地帶回的樣品,為解答這一問題帶來了希望。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員利用“月亮女神”月球探測器多波段成像儀獲取的觀測數(shù)據(jù),并與已知的月球巖石數(shù)據(jù)庫、模擬光譜以及阿波羅任務(wù)帶回的斜長巖樣品進行比對,成功找到了51處明顯含有斜長巖的巖石出露點。
分析顯示,這些地方的斜長石純度極高,屬于純斜長巖,主要暴露在較晚形成的撞擊坑的坑壁和中央峰上,像是被撞擊事件挖掘出來的。
▲已識別出的51處斜長巖露頭的去連續(xù)統(tǒng)光譜,根據(jù)其地理位置分為四組(a)北部盆緣,(b)盆底,(c)峰環(huán),(d)南部盆緣
嫦娥六號著陸區(qū)位于阿波羅盆地南部月海平原區(qū)域,周邊分布多個含純斜長巖出露點的撞擊坑。
模擬計算顯示,這些含斜長巖的撞擊坑濺射出來的物質(zhì),在嫦娥六號著陸點堆積了超過10厘米厚。
這意味著,嫦娥六號在挖取月壤時,極有可能會挖到這些來自月球最古老外殼的碎片。
同時,阿波羅盆地里還存在一些可能來自月幔的低鈣輝石。
因此,嫦娥六號帶回來的“月球土特產(chǎn)”,很可能同時包含原始月殼和月幔物質(zhì)。
▲嫦娥二號CCD圖像(左)與MI假彩色影像(右)上展示的5個代表性斜長巖出露點的局部放大圖。藍色點標記富鐵斜長巖的出露點,箭頭指向北方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洋表示,這項研究加深了我們對月球背面這片區(qū)域原始月殼分布的認識,能夠有力支撐嫦娥六號樣品的研究,為研究月球巖漿洋冷卻過程、月殼-月幔演化等月球早期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