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北群山環抱的九壩鎮,每年夏季,11萬來自重慶等地的“候鳥”遷徙至此,用三個月的時間,重新定義“避暑”的含義。這里沒有走馬觀花的游客,只有把日子過成詩意的“村民”。
清晨的山間步道上,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晨練者。他們不急于趕路,時而駐足拍攝云海,時而與偶遇的“鄰居”寒暄。來自重慶渝中區的退休教師楊老師說:“在這里,時間好像被拉長了。”她的丈夫則迷上了攝影,手機相冊里存滿了九壩的晨昏美景。
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正在重塑著“候鳥們”的日常。鎮上的菜市場里,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但買賣雙方都帶著笑意。“多送兩根蔥”成了攤主們的口頭禪,而顧客們也樂于多等一會兒,聊聊當天的新鮮故事。
當夕陽西下,九壩的各個“村晚”大舞臺就變成了歡樂的海洋。來自不同小區的“候鳥們”自發編排節目,舞蹈隊、樂團、合唱團,他們將各式各樣的節目搬上舞臺給大家的傍晚時分帶來更多的愜意。
這種自發的社群文化正在深度發酵。在十里云湖,每天下午三點已經成了來自重慶沙坪壩的張叔叔們樂團的固定排練時間。他說:“我們幾個熱愛音樂的老伙伴相約九壩,為退休生活增添了太多樂趣。”
面對突然涌入的“新居民”,九壩鎮的服務體系也在快速進化。衛生院開設的“候鳥醫療綠色通道”,讓老人們可以便捷地續方取藥,超市里,重慶人愛吃的火鍋底料和小面調料占據了醒目位置,就連快遞站也延長了營業時間,方便接收子女寄來的包裹。
這種變化讓“候鳥式旅居”從單純的避暑行為,逐漸演變成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不少家庭開始購房添置家具電器,把簡單的避暑房布置成真正的“第二居所”。
在海拔1200米的觀景臺上,我們遇見了正在寫生的張爺爺。他的畫架上,層層梯田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在重慶幾十年,從沒想過自己還能畫畫。”老人笑著說,“這里的安靜,讓人聽見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種返璞歸真的體驗,正是“候鳥族”最珍視的收獲。當城市里的生活被切割成碎片,九壩鎮的慢生活讓他們重新找回了完整的時光。在這里,一個下午可以專心讀完一本書,一次散步能夠認識幾位新朋友,一頓晚飯能吃出久違的家常味道。
夜幕降臨時,星光下的九壩鎮依然生機勃勃。村晚舞臺的音樂漸漸停歇,但茶館里的談笑聲還在繼續。這座黔北小鎮用它的清涼與溫情,不僅留住了11萬“候鳥”,更安頓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丹靈 李明栩
編輯 楊羽
二審 楊韜
三審 周文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