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蕊 通訊員 陳晨 實習生 錢璽羽
10歲的小宇曾經是籃球場上的活躍身影,但近兩年媽媽發現他走路越來越“笨拙”,跑步姿勢奇怪且經常抱怨腿疼、腰酸。更令人憂心的是,小宇的個子增長明顯放緩,體態也出現了輕微駝背。經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醫師趙國輝詳細檢查,小宇被診斷為重度僵硬性扁平足,足弓完全塌陷,且已引發連鎖反應——脊柱出現早期側彎傾向、步態異常、運動能力嚴重受限。趙國輝嚴肅指出:足弓塌陷絕非僅是腳的問題,它如多米諾骨牌般悄然影響著孩子的全身發育與未來健康。

孩子腳底沒了足弓(扁平足),整個身體就像地基歪了的房子!腳底板平平的,走路不穩當、沒彈性,身體的力量傳遞路線從一開始就歪了。這種危害會從下往上蔓延:腿容易長成X或O型,骨盆會歪斜,后背脊柱也容易彎;孩子走路跑步又累又容易疼,不愛動彈;長期這樣,活動量少可能耽誤長個子長力氣,而且還在發育的骨頭關節被錯誤的力量拉扯,年紀輕輕就可能落下關節疼的毛病。
對于像小宇這樣的重度僵硬性扁平足,當保守治療(如矯形鞋墊、康復訓練)效果不佳時,符合條件者進行手術矯正成為關鍵選擇。小宇最終在趙國輝建議下接受了手術矯正。術后配合系統康復,他的足弓成功重建,步態明顯改善。更讓家人欣喜的是,術后半年,小宇腰酸腿疼消失,運動能力逐漸恢復,身高增長也重新步入正軌,那個陽光自信的小小身影終于重返球場。
趙國輝介紹,推薦嚴重的扁平足進行手術,簡單說就是為了“治本”和“止損”,手術能直接“修好地基”,把變形走樣的腳后骨矯正過來,重新搭起足弓,讓腿腳的力量傳遞回正軌。更重要的是,它能及時“踩剎車”——防止膝蓋、屁股(髖關節)和腰背(脊柱)為了遷就壞腳也跟著長歪,避免以后更麻煩的骨頭問題。
趙國輝提醒,9-14歲是扁平足干預,尤其是需手術矯正的“黃金窗口期”。此階段孩子骨骼可塑性強,手術效果更佳,術后恢復更快,能最大程度避免畸形固化帶來的全身性連鎖傷害。
對孩子來說最實在的是,做完手術腳和腿不疼了,他們就能痛痛快快地跑跳玩耍了。最關鍵的是,趁著孩子還在長身體這個黃金期,把腳這個根基弄正了,全身的骨頭、肌肉才能協調健康地發育,不耽誤孩子長高長壯。
足弓塌陷(扁平足)在兒童中相當普遍,但重度僵硬性或已引發癥狀者需高度警惕。家長需關注孩子是否有走路易累、腳疼、步態異常(內/外八字)、鞋子內側磨損嚴重、拒絕運動或體態不佳等信號。早篩查、早診斷、早干預,在黃金矯正期重塑健康根基,是為孩子一生穩健前行負責的關鍵投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