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好住房、鄰里、人居環境等糾紛,將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楓橋經驗”為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三道橋鎮鄉村治理提供了可行之法。
鄉村“自”治,基層調解有隊伍。近年來,杭錦后旗三道橋鎮因地制宜、推陳出新,組建了“三長五老八書記”聯調機制。為“楓橋經驗”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這支調解隊伍有力推動三道橋鎮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將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
直面“硬骨頭”,特色調解顯專長。懂群眾心理、懂群眾語言、懂溝通技巧,會化解矛盾、會調處糾紛、會主動服務、會宣傳發動的“三長五老八書記”即由杭錦后旗三道橋鎮人民法庭庭長、派出所長、司法所長,聯合轄區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以及8個行政村的村支部書記這些“能人”“老資格”共同組成。“喝茶議事”、“村村調解”、“圓桌調解”在基層各顯其能。
就近“找說法”,糾紛解決出實效。如何做到化解群眾矛盾不出村、不遠行?三道橋鎮創辦“楓橋驛站”矛盾化解平臺,緊緊圍繞“源頭化解矛盾風險”固本強基主題,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預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調解前,調解走在激化前”的“三抓三前”工作理念。今年以來,調解中心共化解矛盾糾紛13起,結案13起,形成卷宗5件,其余8件都已口頭答復當事人并已調停,進行司法確認2起并已履行,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形成了獨屬于三道橋的鄉村治理模式。
三道橋鎮“三長五老八書記”聯調機制的不斷完善、推進不僅踐行了新時代“楓橋經驗”,更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走進了群眾心坎里,成為維護三道橋鎮和諧穩定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三道橋鎮 戴欣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