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作為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其核心在于破舊立新。近日,人民日報刊登的文章《破立并舉與先立后破》強調了改革過程中“破”與“立”的辯證關系以及“先立后破”原則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這一論述不僅為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推動改革進程提供了哲學依據。
破立并舉,用好改革的“雙刃劍”
改革既是對傳統束縛的勇敢挑戰,也是對新生事物的積極擁抱。破立并舉,作為改革的重要方法論,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和豐富。破,意味著要敢于打破陳規陋習,破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挑戰既有利益格局。如今改革進入“深水區”,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破的難度逐漸增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關頭勇者勝。”這要求我們樹立敢“破”的決心和勇氣,只有敢于破,才能為新的發展騰出空間,為新的理論生長提供土壤。立,則是在破的基礎上,樹立新的理念、新的制度、新的模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背景下,必須樹立創新思維,緊密結合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確立前沿的理念、構建現代的制度、形成高效的模式。同時,要確保這些新思想新制度具備堅韌性和持久性,不能因外界環境的輕微變動而輕易動搖。因此,在確立新制度之前,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明確制度設計的初衷與實施路徑,確保其能夠長期穩定地發揮作用。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例,我國在推動環境保護的過程中嚴格遵循了破立并舉的原則。一方面,破除舊有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并制定了嚴格的環保法規和標準體系。這一過程中,“破”與“立”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了生態文明的進步。
先立后破,改革走出“穩健步”
先立后破,這一原則強調的是改革過程中的穩健與策略。推行任何改革前,要先確立清晰的新目標和方向,構建起新的制度框架和體系。當舊制度和規則被逐步替代和破除時,新制度和規則需及時、有效地填補空白,確保改革過程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這既為改革者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南,也有助于凝聚社會共識,減少改革阻力和摩擦。
我國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遵循了“先立后破”的原則。首先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如風電、光伏等,以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同時,也逐步推動傳統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和轉型升級。在這一過程中,并沒有簡單地限制或淘汰傳統能源產業,而是在確保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逐步推動能源結構的優化和調整。這正是“先立后破”原則的生動體現。
“破”與“立”要找到平衡點
改革是一場持久的偉大“革命”,其中“舊”與“新”、“立”與“破”的關系錯綜復雜。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把握破立并舉與先立后破的邏輯關系,要在破與立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勇于挑戰傳統束縛,又要善于樹立新思想、新制度;既要注重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又要確保改革的平穩和有序。
同時,在具體實踐中,不同層級、不同領域的改革還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將破立并舉與先立后破的原則具體化、操作化。例如,經濟領域改革時,要更加注重市場機制的創新和完善;社會領域改革時,要更加關注民生福祉的提升和保障……
改革是一場“破”與“立”、“舊”與“新”的變革,需要廣大黨員干部以辯證的思維和穩健的步伐來推進。通過深入理解和應用破立并舉與先立后破的哲學密碼,可以更好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和節奏。
(廣東省惠來縣惠城鎮人民政府 楊成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