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廣大青年應身體力行,奮力繪就鄉村新畫卷。為響應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行動的號召,廣東財經大學鄉韻飛揚實踐團奔赴惠州市惠陽區良井鎮,就設計鄉村旅游精品路線、助力當地發展特色文旅品牌開展實踐調研活動。
聚焦良井文化,深挖歷史底蘊。為探索“以文塑旅”融合發展,團隊深入霞角村尋訪具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屋古建筑群。圍屋背靠青山,門前修有“半月形”魚塘,故有“依山傍水”的好意頭。目前,該建筑片區欠缺修繕保護,圍屋群蘊含的客家文化仍需持續借力,煥發特色文化助推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據悉,當地村委正規劃結合周邊農田,逐步發展豐富的文化型鄉村休閑體驗項目。
團隊特意走訪了一家創立于1928年的老字號“連和餅家”,門店以精湛的手藝和真材實料的糕點,贏得了幾代人的喜愛與贊譽。“制作糕點的關鍵在于材料的配比,只有將材料的巧妙搭配,才可以讓糕點口感酥脆,回味無窮。“手藝人周師傅向隊員們介紹道。據了解,在2022年,連和餅家獲得了“惠州手信”50強、“惠陽老字號”等榮譽稱號。通過探索當地美食文化,團隊加深了對“美食 旅游”融合發展的深度認識,同時就如何擴大品牌宣傳力、助力當地旅游業發展產生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捕捉產業趨勢,融合多產發展。團隊在樓角村與村委書記王瑞練進行座談交流,當隊員們提到“鳳梨”為何會發展成為樓角村的“一村一品”時,王書記耐心地分享了其背后的故事,“在國家的帶領下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當我們不會餓肚子時就要考慮如何生活得更好,根據我的調查和判斷,發現種鳳梨的效益比較好,我通過率先種植,帶動大家一起種。”經介紹,當下王書記的采摘園的一畝地可以產出九千斤的鳳梨,在旺季時月均客流量達到300-400人次。
隨后,團隊分別走訪了兩處養殖基地,學習了解石斑魚、蚯蚓等特色品種產業。養殖基地以自主研制為基礎,近些年來與高校團隊合作,實現資源的開發和再利用。海燕水產的張老板表示,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很多,來到農村做基層、站在第一線的卻很少,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入到基層實踐當中來。隊員們認為產業發展應立足本土資源,發揮資源稟賦優勢,通過打造特色產品,在改進創新中完善產業結構布局,以此帶動全村甚至周邊鄉鎮致富增收,正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證明。
感受田園風光,細琢精品路線。在實踐期間,實踐團隊前往包括北聯村“省級家庭農場”華鑫農場、矮光村良井原鄉景區等熱門農場與民俗群,通過采訪發現,當地游客來自惠州本地及東莞、深圳等周邊城市居多,農場主要提供采摘體驗、休閑觀光、農家菜品嘗等農家樂服務,是家庭旅游、團建聚會的好去處。日前,團隊應地方需求先后設計出“小良”、“小井”兩個IP形象以及精品旅游地圖。
據悉,良井鎮正規劃建設夜市特色商業街區、游玩主題公園等系列措施,進一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正如佳禾園的店長所說,“鄉村文旅的發展需要年輕人的力量,其他產業發展起來了,人流量變大,來旅游的人自然就多了。”實踐團成員表示,用腳步丈量土地,深入感受良井鎮特色文化,接下來團隊將持續推動實踐成果落地開花,賦能良井鎮特色文旅品牌宣傳與轉型升級。
(廣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鄉韻飛揚實踐團 王健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