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中國生態旅游集團有限公司編寫的《生態發展藍皮書:中國生態旅游發展報告(2021~2022)》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中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地貌、多樣的氣候類型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生態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結合各地區生態旅游資源特點,將全國生態旅游發展劃分為八大區域。在建設“綠色中國”和“美麗中國”新理念的指導下,構建了科學合理的生態旅游發展指標體系,對各區域發展情況進行了綜合評估,為推動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書總報告立足于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格局,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出發,界定了生態旅游體系概念,總結了生態旅游興起的原因和國內外生態旅游發展歷史,同時基于最新統計數據對八大生態旅游區發展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發現,區域間生態旅游發展程度差異不斷擴大,具有獨特生態旅游資源的區域發展勢頭更強勁。區域間生態旅游發展差異大、區域生態旅游發展階段較低等突出問題,應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完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發揮區域生態文化特色、加大宣傳教育等措施予以解決。
本報告共分六部分。指標部分從大數據視角系統分析了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對中國生態旅游資源城市間集聚效益、生態旅游產業集聚效應、生態旅游交流集聚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測算結果表明,東部地區經濟發達省(區、市)生態旅游發展遙遙領先,應更加注重東中西部各省(區、市)均衡發展、相互均衡發展,充分發揮直轄市和部分先進省(區、市)的帶動作用,全力推進可利用、可開發、可持續、協調的東中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科學發展,進一步縮小各地區在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差距。
在區域部分,通過對多個區域生態旅游發展歷程的研究,得出建立生態旅游補償機制與協調模式、構建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完善生態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等可以有效促進區域生態旅游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
專題中探討了我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的評價標準體系和驗收制度以及我國生態旅游發展新格局下的需求。研究表明,“雙系統”要準確把握絕對量與相對量的平衡,保持系統的動態性和穩定性,將游客滿意度作為驗收結果的重要參考;通過總結黃山、桂林、峨眉山生態旅游發展,發現擁有一定壟斷性的景區資源可以帶來穩定的收入增長,但一些可有可無的配套設施并不能帶來利潤增長。
在政策與監管部分,梳理了我國生態旅游法律法規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了國內生態旅游供給與需求、開發與保護、物質與精神、權利與責任等矛盾,總結了旅游企業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在推廣應用中的“痛點”,并提出了編制生態旅游資產負債表、建立生態旅游監督管理機制、完善生態旅游法律體系、加強信用等級體系建設等政策建議。
案例研究以川西大九寨溝生態旅游線路為例,探究其品牌發展歷程,在資源與產業發展概況的基礎上分析其品牌戰略。川西大九寨溝生態旅游線路的成功經驗表明,依靠政策明確品牌建設發展方向,整合資源,發展品牌集群是打造生態旅游線路品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部分,對國際自然保護區、美國黃石公園、日本“生態旅游 ”、泰國“七大綠色理念”等成功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進行分析,總結其模式、做法和成果,并從行業監管與規劃、部門協作、社區參與、人才培養、商業模式等方面給出生態旅游發展的建議。
總體來看,全書圍繞《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年)》,從產業規劃、環境保護、支撐體系等方面概括總結生態旅游發展的總體布局和重點任務,并實施綜合評估,為專家學者、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研究制定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