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推動著美好的中國夢,也伴隨著農村青年的城市夢。當“洗腳上岸,背包進城”成為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選擇,我們將面臨兩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一是將來誰來種地?二是將來誰會種地?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大舉措,也是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關鍵環節。只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才能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進而實現農村跨越發展。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基本條件。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出現了勞動力數量減少、農民素質結構性下降、新生代農民工不愿意回鄉務農等現象,導致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青黃不接。要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關鍵是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作為關系長遠、關系根本的大事來抓。通過技術培訓、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擁有較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激發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活力。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我國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從單一農戶種養為主、手工勞動為主,向主體多元、領域拓寬、廣泛采用農業機械和現代科技的方向轉變,現代農業已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產業體系。但是,目前許多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不會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工具,接受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不強,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仍然偏低。只有培養一大批具有較強市場意識,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順利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國人口眾多,糧食安全至關重要。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平提高、農產品工業用途拓展,我國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中國人民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一說法的要義就是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讓十幾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還得依靠農業,特別是要依靠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只有加快培養一代新型職業農民,調動其生產積極性,農民隊伍的整體素質才能得到提升,農業問題才能得到很好解決,糧食安全才能得以保障。
未來,我國應重點研究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環境,包括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保障規模經營的土地來源,以及政府支持、政策傾斜等。展望我國農村發展,農民將不再是一種身份印記,而是一種新型的職業選擇。職業農民以務農為職業,就像醫生以看病為職業、教師以教書為職業一樣具有職業尊嚴。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領頭羊,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