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全局,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新時代新征程,把美麗中國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關系高質量發展全局,事關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大局,必將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必須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壓力疊加的狀態下負重前行,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足,部分區域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美麗鄉村建設具有十大模式,產業發展模式、生態保護型模式、社會綜治型模式、文化傳承型、環境整治型模式。而中國的環境治理是美麗鄉村的生態保護模式和環境整治模式的重要內容。環境治理對于美麗鄉村重中之重。促進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要維護、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要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發展戰略的需要。
在以現代化為導向的、全面系統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中,需要我們從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城市規劃、文化傳承和個人責任等方面入手,以主人翁的姿態從身邊的點滴做起。首先,通過高公眾意識和知識水平,要進人們采取環保行動,實哪引學續發展目標、教育有助于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和行為減少對環境的魚面影響。其次,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采用環保、節能的技術手段,降低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通過推廣綠色技術,可以有歡減少污染物排放,據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后,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包括植樹造林、濕地恢復等活動,旨再恢復受損生態系統功能。這些工程直接針對生素環境惡化的問題,可改善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
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其本質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興則文明興。必須全面加強美麗中國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將自然與文明結合起來,讓自然生態在現代化人類社會治理體系下更加寧靜、和諧、美麗,讓人民在優美自然生態環境中享受極大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五指山市財政國庫支付中心 邢益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