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提出,進一步發揮浙江生態優勢,在全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改善農村環境。浙江省繼續穩步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深化美麗鄉村建設,提出“萬村景區”,深入推進鄉村旅游、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通過“美麗鄉村”實現“美麗經濟”。
綠微文旅鄉村振興規劃設計院致力于鄉村振興規劃、美麗鄉村規劃設計、休閑農場規劃設計等,在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領域擁有數百個規劃設計項目經驗和多個實施案例。在此,我們整理總結了各省“鄉村景區”的發展模式,為探索鄉村振興下的鄉村建設提供思路。
1. 各省“鄉村景區”發展模式
浙江省“萬村千村”模式
自2003年起,浙江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省委、政府印發《浙江省深化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十多年來,浙江持續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大行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符合時代潮流的美麗鄉村升級版,讓鄉村煥然一新,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共有2.7萬個建村完成村莊整治建設,占全省建村總數的97%;所有建村都實現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有效處理。
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按照把浙江建設成大風景區的理念和目標,提出深化美麗鄉村建設,推進“萬村千村”建設,制定了《浙江省萬村千村建設規劃》。《浙江省風景名勝區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7-2021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1萬個村莊成為A級以上風景名勝區村莊,其中1000個村莊達到3A級風景名勝區村莊標準。
借助“萬村變景區”工程,2017年浙江旅游產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鄉村變景區”山東模式
山東省在以文化旅游帶動鄉村振興方面走在前列。近日,山東省文化旅游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鄉村景區建設的通知》。《意見》明確要求開展鄉村景區培育建設,推動美麗鄉村向風景名勝區轉型升級,明確鄉村景區建設標準,實施鄉村環境美化行動,注重鄉村文化旅游資源保護。目標是到2022年底,全省建成1000個左右風景名勝村,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在景區質量、演出質量等重要方面達到3A級旅游景區的核心標準。
2.“鄉村景區”的內涵
“鄉村景區”的內涵
鄉村地區是指人口分布稀疏,從事農(牧、漁)業生產的地區。鄉村景觀包括自然生態景觀、村落景觀、勞動景觀、經濟景觀、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民居建筑等。旅游勝地是指具有明確邊界、由專門人員管理,為游客提供旅游休閑服務的空間。風景名勝區是指經過開發管理而形成的具有對游客具有吸引力的特定資源空間,并配備旅游設施和綜合旅游服務,形成具有一定旅游休閑功能的空間區域的過程。
農村發展現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鄉村景觀的整體形象遭到破壞。鄉村景觀是地域文化的產物,會呈現出地域特色和差異性。曲徑小巷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道路,古樸有特色的民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房屋。僵硬的道路將農田分割成塊塊。鄉村景觀正遭受著當前城市文明的侵蝕。
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景觀的地域特色正在逐漸消失。隨著時代的進步,鄉村原有的建筑和景觀正在消失,使得老一輩和現在的年輕人都逐漸失去了對“家鄉”的記憶。這逐漸模糊了人們對鄉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首先,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傳統農具的性能不斷提高,雖然大大提高了農民的勞動效率,但也剝奪了他們使用水井、磨盤、手推車等農村傳統的耕作方式,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同時,隨著社會文明,傳統的民俗風情不再被人們重視,生活的時尚成為人們盲目的追求,傳統的地域風情也離我們越來越遠。
“鄉村景觀”改善方向
01
鄉村景觀場地肌理的保護與提升
鄉村廣闊的田野是鄉村景觀的主要表現,美麗的農田、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若隱若現的村落都是構成鄉村景觀不可缺少的元素。
對于農村大院,還是要保持傳統的庭院布局,屋前種樹,屋后種花,院里的豬圈、馬圈,還有秋收用的馬車,都是農村風景中最美的風景。
對于鄉村建筑來說,有的依山而建,有的依水而建,有的建在森林之中,南北方的建筑材料和風格有很大的差異,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建筑特色是鄉村建筑最突出的本質區別,我們需要去傳承地域獨有的建筑形式,從而創造出更加純粹的鄉村風光。
02
鄉村景觀歷史文脈的延續與傳承
鄉村景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土地上建造房屋,耕耘土地,生存繁衍,鄉村景觀的形成與延續其實就是村落的歷史,這種景觀的形成往往體現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待土地、對待生活的態度。
在鄉村景觀的后續設計中,應注重體現鄉村景觀所體現的地方精神,延續地域歷史文脈,從而構建更具地方特色的鄉村景觀。
03
鄉村風光與傳統農耕體驗
對于鄉村景觀來說,最有特色的就是農耕體驗。農耕體驗是人們感受鄉村氣息的重要載體,親子游、農具展覽、游學研修都是開展農耕體驗的重要方式。
在后續的鄉村景觀設計中,最傳統的鄉村農業文化景觀的傳承與保護至關重要。
3.“鄉村景區”規劃設計路徑
“鄉村景區”模式
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是實現鄉村生產、生活與生態的和諧發展,而鄉村旅游的發展主要承載著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四大功能。
“鄉村景區”把景區和村莊視為一個系統,通過系統內各方利益的協調、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鄉村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形成資源共享、要素互補、互利共贏的共同體。
01
空間互動
依托村莊本身,開發利用國土空間,使景區與村莊在空間上重疊。
02
資源共享
開發鄉村自然景觀、文化遺跡等旅游資源,讓村民和游客共享。
03
因素互補
以道路、水、電、文教、醫療等為中心的鄉村生活服務設施與以吃、住、行、游、購、娛為中心的旅游服務設施相互交叉重疊,形成互補作用。
04
互惠互利
在“景村融合”發展中,既要滿足村民、游客等各主體的利益,又要保持鄉村的可持續、和諧發展。
“鄉村景區”實施策略
鄉村向景區轉型涉及社會、經濟、環境等諸多方面,在強調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物質景觀空間與文化特色的傳承,可通過加強村莊綜合規劃整治、復合型旅游開發和打造鄉村文化品牌三大舉措,實現“鄉村景觀化”發展目標:
01
加強村莊綜合規劃整治
通過鄉村資源整合建設,以推動旅游發展、富村富民為核心,進行村莊綜合規劃和環境整治。
02
加強綜合旅游發展
深入挖掘鄉村的人文風貌、地理脈絡、民俗風情等特點,結合旅游市場需求和現代旅游發展趨勢,發展鄉村觀光休閑、文化體驗、鄉村度假等復合型旅游。
03
強化鄉村文化品牌
通過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底蘊,將特色文化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實踐,傳承鄉土文脈,將鄉村特色文化注入村容村貌、景觀改造之中,使文化建設成為打造鄉村旅游景區特色的有效途徑。
“鄉村變景區”之路
基于“山水村融合”的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充分協調居民和游客的利益,尋求鄉村現代化與本土旅游、鄉村景觀保護與旅游產品創新、鄉村生活服務設施與體驗式旅游服務設施均等化之間的平衡。這就要求美麗鄉村建設與旅游景點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管理,優化公共景觀與基礎服務設施,形成“以景觀引領鄉村、以鄉村提供實景、景觀與鄉村互動”的發展模式。融合的主要路徑有:
4. 綠色維度實踐
綠薇文旅配合開江縣委、縣政府創新編制《四川省開江縣鄉村振興規劃》,將戰略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綱要有機結合,提出一批重大項目、重大規劃和重大行動實施方案。公司對“稻田 ”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創新研究,參與“稻田 ”田園綜合體投資開發運營,編制了《開江縣省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規劃及實施方案》《開江縣“稻田 ”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方案》《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體規劃》,助力開江成功申報省級重點田園綜合體,連續三年獲得省、市政府每年4500萬元資金扶持。
“稻田 ”田園綜合體擁有豐富的鄉村旅游產品,在農業產業基礎上植入農耕文化與文創,打造“稻田嘉年華”核心體驗娛樂區,舉辦農耕體驗、親子娛樂等活動,使園區成為集多種業態為一體的川東經典鄉村景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