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態旅游者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對三江源生態旅游者的實地調查,分析了生態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行為特征、環境態度以及對旅游的感受。研究得出:三江源生態旅游者在動機特征和消費行為特征上屬于嚴格型生態旅游者,但在環境態度和對旅游設施與條件的要求上屬于一般型生態旅游者,與大眾旅游者相似。在此基礎上對三江源生態旅游的發展及生態旅游者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生態旅游者;調查與分析;三江源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5-0321-030 引言 三江源地區以其獨特迷人的原始自然風光和濃郁的人文風情,越來越受到海內外游客的青睞。三江源生態旅游已初具規模,學者們對該區域的生態旅游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對三江源地區旅游資源分布與評價[1, 2]、旅游產品開發與規劃[3, 4]、社區參與與扶貧[5-7]等進行了研究與探討。眾所周知,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雖然生態旅游被認為是一種真正肩負保護環境責任的旅游活動,但能否將該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取決于生態旅游活動的實施者——生態游客。然而,目前對該區域的生態游客研究較少。
因此有必要對三江源生態旅游者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本文在對三江源生態旅游者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從旅游動機、行為特征、環境態度、旅游感受四個方面分析掌握其特征,以期為更加科學地管理生態旅游者提供依據,探索三江源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1研究方法1.1實地調研方法玉樹州結古鎮是三江源地區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之一。本研究從旅游動機、旅游消費行為、旅游環境態度、旅游感受與體驗四個方面對玉樹州結古鎮及其周邊地區的游客進行了問卷調查。采用隨機訪談和觀察法,了解游客的旅游目的、生態旅游意識與觀念、對景區的期望、旅游項目的參與方式、環境行為等。 1.2 統計分析方法利用軟件從生態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消費行為特征、環境態度、旅游感受四個方面對調查數據進行分類統計分析。2 研究結果與分析2.1 動機特征如表1所示,三江源生態旅游者具有強烈的向往自然的旅游動機。很大一部分游客的動機是希望參觀自然,尤其是參觀和體驗受人類干擾較少的野生、原始的自然區域。這充分反映了生態旅游者回歸自然、享受自然、了解自然的強烈愿望,展現了生態旅游以自然為導向的顯著特征。
2.2 消費行為特征 2.2.1 出行方式 一般認為,生態旅游者傾向于獨自出行,尋求融入大自然的刺激。三江源生態旅游者中,獨自出行或與朋友、同事小團體出行的比例很高,占84%,而由旅行社安排、單位組織的大團旅游的比例為16%,這與生態旅游的性質相符。 2.2.2 旅游時間 游客的旅游時間長短一般受旅游地性質和旅游活動的影響較大,三江源生態旅游者的旅游時間相對較長,平均停留時間為4.99天。雖然這少于50%的國外有經驗的生態旅游者認為較為合適的8~14天(加拿大懷特調查結果[8]),但卻長于國內生態旅游者2.9天的平均旅行時間(黃振芳等對江蘇沿海地區的調查結果[9])。三江源生態旅游時間較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統計數字中包含了外國游客的樣本,相比較而言,外國游客在生態旅游上花費的時間普遍較長。其次,這與游客到三江源主要是體驗旅游而非“觀光”有關。此外,與三江源景區分布分散、交通不便有關。2.2.3旅游費用根據調查分析,三江源生態旅游者的收入水平較高,旅游費用也較高,平均為741元。然而,三江源的旅游費用中用于“真正旅游”的費用占比非常小,且旅游費用呈現出這樣的趨勢:交通費用>住宿費用>餐飲費用,甚至餐飲費用大于“真正旅游”的費用。
2.3 環境態度特征 2.3.1 環境意識 環境意識可分為表面環境意識和潛在環境意識。表面環境意識可以表明旅游者對一些基本環境問題的認知程度,而潛在環境意識則能反映生態旅游者是否真正具備生態觀念和生態倫理。如表3所示,95%的生態旅游者注意到草原沙化現象,90%的生態旅游者注意到草原鼠洞較多、鼠類活動猖獗,反映三江源生態旅游者表面環境意識較好;15%的生態旅游者試圖接近野生動物或其巢穴,30%的生態旅游者喜歡吹喇叭刺激野生動物奔跑、飛翔,這些行為和表現無意中驚嚇到了野生動物,反映三江源生態旅游者潛在環境意識較差。總體來看,三江源生態旅游者環境意識處于中等和一般水平。 2.3.2 環境責任感 一個游客的環境意識會具體表現在他的環境責任感上,而環境責任感會影響到游客是否會采取實際行動去保護環境。如表4所示,三江源75%的生態游客在旅游地內亂扔垃圾,因為對于大多數游客來說,在如此廣闊的自然背景下亂扔垃圾是一件太過“壞事”的事情,而能夠及時制止他人亂扔垃圾的更是鳳毛麟角。總體來看,三江源生態游客的環境責任感較差。 2.4 旅游體驗通過對三江源生態游客的旅游體驗分析,73%的生態游客對三江源旅游的交通條件不滿意,25%的生態游客對住宿條件不滿意,34%的生態游客對餐飲條件不滿意,12%的生態游客認為活動內容單調,反映出三江源生態游客對旅游服務設施和條件的要求較高,希望交通便利、食物味道好、酒店衛生設施好等。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根據嚴格生態旅游者與一般生態旅游者特征差異(如表6所示),三江源地區生態旅游者在動機和消費行為上屬于嚴格生態旅游者,他們選擇出游率較高的三江源作為旅游地,是因為對這個偏遠、相對原始、原生態的地區感興趣,有動機去了解和體驗這里的自然;且一般出游規模較小、停留時間較長、花費較多。但在環境態度和對旅游設施條件的要求上,屬于一般生態旅游者,與大眾旅游者類似,環境意識一般,環境責任心較差,對吃、住、行、游、購、娛等要求較高。 3.2 建議 3.2.1 三江源生態旅游發展應科學考慮旅游容量 目前,我國生態旅游只強調走進自然方面,而忽視了保護自然方面。鑒于現有游客中具備一定生態知識、環保意識、生態責任感的游客數量不高,缺乏成熟的生態旅游者,三江源的游客數量絕不能“多多益善”,不僅要從資源、經濟、環境、設施等供給角度考慮旅游容量,還要從現有生態旅游者的生態責任感、生態質量等角度考慮旅游容量。3.2.2三江源生態旅游應實施質量控制策略從旅游動機角度看,三江源生態旅游者傾向于選擇原始、真實的自然環境,因此在三江源實施質量控制策略是發展三江源生態旅游的一種十分有利的方式。
質量控制策略的目標是力求達到一種平衡:按照社區所期望的質量水平開展旅游活動,從而為社區旅游業和整個地區提供長期利潤(可持續發展),同時吸引游客享受旅游[11]。保持三江源的品質——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濃郁的藏族風情和宗教文化,在這一點上,國家、當地社區和游客是高度一致的。對國家和當地社區來說,保護環境和文化傳統是必須的,對游客來說,則是旅游的動力和吸引力。3.2.3應加強對生態旅游者的教育與引導。從三江源生態旅游者的環境態度來看,三江源生態旅游者的環境意識相對較差,亟待對游客進行有針對性的環境教育與引導,提高其自發的環保意識和資源意識。如大力推進生態旅游者行為規范的落實,進行導游人員培訓,讓其向游客講解相關環境知識,逐步提升游客的生態意識;在交通運輸車輛、游客聚集地建設環境教育視聽系統等。注:本文為青海大學三江源研究中心專項項目成果之一。參考文獻:[1]唐成才,鐘林生,陳天. 三江源地區生態旅游資源空間異質性特征及開發模式[J]. 資源科學,2009,11。[2]李春華. 三江源地區生態旅游資源定量評價[J].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3]何梅清.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產品設計探討——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為例[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4]趙霞.三江源地區生態旅游規劃初步研究[J].國土資源研究,2005,4。[5]王峰.“三江源”地區生態旅游發展中的社區參與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6]黃云馬,陳榮.社區視角下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牧民參與生態旅游研究——以玉樹州稱多縣為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7]馬美芳.三江源地區生態旅游扶貧模式探索[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8]李東和。國際生態旅游市場分析[J]。旅游學刊,1999,1。[9]黃振芳,等。國內外生態旅游者行為特征比較研究[J]。現代經濟研究,2003,12。[10]肖朝霞,等。國內生態旅游者生態意識調查研究[J]。旅游學刊,2004,1。[11]Fred ,等。繞道的代價:世界旅游業評論[M]。陳曄,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0。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