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數字互動娛樂展覽會()首日,iG戰隊空降到網魚網吧展位,讓現場粉絲興奮不已。觀眾被水包圍了。今年是iG戰隊成立八周年。臺下粉絲高呼“Go iG”,氣氛高漲。和娛樂明星一樣,粉絲們也向他們崇拜的電競大神索要簽名和照片。在線直播間里,球迷們也在為球隊吶喊,祝福他們稱霸屏幕。
有了電腦、鼠標、耳機,不斷操作鍵盤,被上一代認為“無知、不熟練”的“游戲迷”,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年收入過百萬的“電競職業選手”元。不管你懂不懂電子競技,這個行業已經從青少年亞文化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隨著第一批電子競技注冊運動員證書的發放,電子競技運動員終于擁有了與傳統運動員同等的地位和職業保障。
人社部援引大唐娛樂行業調查顯示,86%的電競選手薪資是當地平均薪資的1-3倍,且電競選手薪資普遍高于當地平均薪資。
據我國第三方機構統計,2018年中國整體電子競技市場規模為940.5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1350億元;就電子競技用戶規模而言,預計2020年將達到4.3億。中國電子競技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和潛力的市場。
“請叫我職業運動員”
2018年11月,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出電子競技運動員注冊制度。 2019年6月,上海出臺20條促進電子競技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 《電子競技20條規則》推出一個半月后,上海電子競技運動員報名管理平臺正式上線,并公布了第一批電子競技運動員名單。來自《爐石傳說》、《魔獸爭霸3》、《英雄聯盟》等7個項目、16個俱樂部的共計85名選手成為上海首批注冊電子競技運動員。
“游戲玩家”成為運動員,意味著電子競技向產業化又邁出了一步。除了年滿18周歲并與專業電子競技俱樂部簽訂雇傭合同外,成為注冊運動員后,還可以參與優秀電子競技運動員的評選和表彰,并有望享受落戶待遇未來的住房、稅收甚至稅收優惠。
上海電子競技運動協會副會長朱勤勤認為,運動員身份可能對電子競技運動員的父母和家庭產生更大的影響。就在幾年前,當年輕人第一次進入電子競技行業時,父母往往比自己還擔心。如今,在大型比賽中,經常可以看到職業選手的家長在觀眾席上加油。
“其實和傳統運動員踢足球、打籃球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在電腦上比賽,沒有什么區別。”一位龍隊電競選手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接受它需要時間。我的父母一開始并不理解。”電子競技是一個什么樣的行業,但是通過線上線下的各種接觸,現在家長們都支持我們的工作。”
當另一位隊員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后,他的同學和朋友都用羨慕的目光看著他。在他看來,以前家長會回避“孩子愛玩游戲”的話題,但現在過年的家庭聚餐時,電子競技比賽也成為了話題。
與外界所認為的光鮮亮麗相反,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 “外界大多數人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多玩家都是淹死在路上的,沒有看到,包括我們每個人的經歷。” Wings電子競技俱樂部的一名選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電競選手的“游戲人生”
你可能一夜暴富、名聲大噪,但也可能在億萬粉絲的支持下崩潰、一落千丈。電競選手的“游戲生活”尤其充滿激情。
與一般網絡游戲不同,電子競技作為一項以電子設備作為運動器材進行智力對抗的運動,強調公平性和技巧性。除了個人技能和操作能力訓練(每分鐘操作次數、學習高端操作釋放原理等)之外,還需要戰術執行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其背后是難以想象的訓練強度。
與大眾“沒事做、打游戲”的認知不同,上海龍之隊經理范曾向記者描述職業電競選手的日常生活:隊員每天訓練12小時,每周工作6天,并且度過整個假期,賽季只有10天左右。一場比賽往往持續三四個小時,氣氛高度緊張。盡管團隊成員一看都是90后、00后,但腰肌勞損、頸椎疼痛卻是行業內常見的職業病。
“每天12點起床,2點訓練,訓練七八個小時,直播三個小時。” iG戰隊的徐志磊告訴記者。他清楚地記得,剛開始打職業電競的時候,他在上海的月薪只有1000元,還不包括吃喝。 “這基本上是非常困難的,我必須多吃素或者少吃素。 2008年,只能說是生活很艱難;到2010年,我獲得了10個冠軍,有5萬元左右的積蓄; 2010年以后,我覺得電子競技可以謀生,而且這幾年電子競技的環境也越來越好。 ”徐志蕾回憶道。
和大多數電競選手的成長經歷一樣,更多的壓力來自于家人的不理解和偏見。 2007年打半職業比賽時,徐志磊承認自己“離家出走了”。讓他欣慰的是,近年來,他的父母逐漸開始接受,周圍親戚的孩子也被鼓勵也想從事這一領域的工作。
在電子競技走向職業化、運動化的過程中,電競選手的薪資待遇和社會認知度也在不斷提高。
以《守望先鋒》電子競技選手為例。每支球隊和球員都會接受一定的考核,年薪為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萬元)起。每位球員還將獲得額外的健康保險和退休保障。計劃。此外,公司還將為球員免費提供住宿和訓練設施。贏得比賽后,50%的獎金可以分配給球隊。要知道,每年《守望先鋒聯賽》(OWL)S1的總獎金池為3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460萬元),冠軍隊伍至少可以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
200萬的人才缺口在哪里?
職業電競選手只是電競產業鏈中的一環。放眼整個電子競技行業,人才短缺仍然是一大問題。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新職業——電子競技運動員就業景氣分析報告》顯示,目前電競崗位的人力飽和度不足15%,預計未來5年,電子競技玩家的需求量將接近200萬。 。
200萬人的人才缺口到底在哪里?
對此,電子競技人才培訓機構岐黃元初學院校長應順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大眾對電子競技的認識還停留在主播和職業選手的層面,但他們只是電子競技行業的冰??山一角。從報告來看,急需高水平、高水平、高素質的電競選手、電競戰隊教練、電競數據分析、電競陪練等相關崗位。
同時,電競行業真正的人才短缺還在于向電競轉型過程中傳統人才的短缺。舉辦一場賽事需要數百人的團隊,但并非所有團隊都懂電子競技。例如,在廣電傳媒學校招聘賽事總監時,他往往對電子競技一無所知,也沒有辦法執行賽事。這才是人才缺口的真正問題。
“如果把每個人都當作執行工具,那么電競就不需要學歷教育。但如果希望電子競技產業能夠長遠發展,形成更高的行業壁壘,僅僅三到五個月的培訓是不夠的,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 “電子競技需要更多的學歷教育。”應順杰強調。
人才稀缺的另一個原因是盈利模式的不確定性,導致電競從業人員的薪資水平普遍較低。上海大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慧慧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公司沒有專業的攝影團隊,在招聘攝影師時,我們發現專業攝影師并不瞧不起”他們根本不關心這個行業,他們更喜歡做一些名人攝影。”
“怎么能引進一個外來者進入這個行業呢?如果連工資都比不上,他可能就不會考慮了。”應順杰說道。他之前做網紅經紀人的時候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起初,他們想培養類似于娛樂圈的網紅行業經紀人,卻發現網紅圈經紀人并沒有手中的資源,更像是“保姆”,職業身份要么高要么低。
職業電競是“青春米”。大多數比賽選手的黃金年齡只有5到8歲(18到25歲)。當體育生涯結束時,球員缺乏健康的發展路徑和晉升渠道,也是人才不敢“進圈”的重要原因。
電競解說是大多數玩家向往的職業,但解說的職業之路并不好走。除非像騰訊一樣直接跳槽成為官方解說,否則后續的職業道路將會艱難。 “光做解說是賺不到錢的,除非你同時也是主持人,否則連生存都成問題,這就是電競從業者的困境。”應順杰說道。
令行業期待的是,一系列政策和真金白銀正在涌入行業。上海浦東新區圍繞電競運動員注冊推出一系列人才扶持政策:支持頂級俱樂部、直播、賽事運營公司落戶浦東,給予不超過200萬元支持經確認后提供;電子競技企業成功在主板或科創板上市的,給予最高500萬元支持;對在全球頂級電子競技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俱樂部,給予不超過200萬元的獎勵;成績優秀的注冊電競選手將被優先考慮。辦理入住、結算、就學等
據上海新聞出版局近日發布的《2019年上海電子競技產業發展評估報告》顯示,2018年,上海電子競技產業收入達146.4億元,保持增長;擁有35個電子競技場地;全國近一半的知名電子競技俱樂部都聚集在上海。成績的背后,與上海不斷建設和完善電子競技產業生態系統有關。
市場環境的持續改善給電競教育帶來了更多信心。 “隨著行業的成熟和細分,整體市場容量將會擴大,行業將有容納更多人才、分工更細的空間。相應的職業教育和終身培訓也將成為保障長期發展的重點。”行業的發展”。完美世界控股集團董事長池宇峰表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